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新基建与“智慧+”需要更多的T-B型公司 详情

新基建与“智慧+”需要更多的T-B型公司

转载:先思录 作者:尹明 / 2020-06-22 16:49:40
近些年,在能源电力领域,基于物联网、互联网、信息通信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智慧能源、能源物联网、CPS等概念和新业务、新业态(以下称为“智慧+”),铺天盖地涌来。
 
笔者从2009年开始研究智能电网并参与了当时国家电网公司的《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编制及相关课题研究,之后先后研究了GE的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经济、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写过一些对“智慧+”的文章和材料。印象较深的是在2010年左右写了一篇警惕IBM向国内、向国家电网推销智慧地球方案的内参。当时的感觉是:这些人真能忽悠,说着是来合作,实际就是利用技术优势,“来摸你家家底、来拿东西的”。
 
后来见得多了,也逐渐明白,人家是利用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创新将“朴素”的商业动机巧妙地包装在用户“痛点”解决方案中。特别是,这些商业模式(如免费使用、成本转嫁、借刀劈柴、撒芝麻盐等等)稀奇古怪,让用户享受方便、价值和小便宜的同时,产生“黏性”(在另外场景中也可以称为“上瘾”),从而带来更多、更大的商业机会和利益。真是佩服这些奇思妙想。
 
在2014年前后,互联网思维成为“火得不能再火”的话题,凡论坛、会议、研讨交流场合,讲话里、PPT中缺了这五个字,会被人“看扁的”,会被认为“不求上进”。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免费和增值服务、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就是连接”“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至上、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等等。在互联网思维火热的同时,诞生了一大批网络大咖、商业鸡汤煮手和PPT高手。
 
当年,笔者正好负责《网络经济价值展望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此处的网络经济主要是指互联网经济),在还搞不清楚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终端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凭着多看了些资料,也“大胆地”提出了“能源民主化”的概念,提出自己对互联网经济的理解——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采用互联网思维和生态系统意识,“利用别人,帮助别人”,在发展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这个理解以及前面大咖们对互联网经济的理解在内,都是在强调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与吸引力,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说白了就是“怎么赚钱”。
 
笔者理解,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技术可行”基础上的,互联网经济、网络经济整体架构呈现为“丰”字形结构。
 
“丰”字的三横代表“三个层次”,即底层是技术层(T层,物理实现手段),中间层是商业模式层(B层,资源匹配手段),最上层是应用场景层(A层,用户价值实现手段),其中,技术层是基础,商业模式层是整合,应用场景层是实现。“丰”字的一竖是贯穿于三个层次的平台和生态思维主线(生存与发展的逻辑),体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根据上述理解,互联网经济中的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公司有核心技术,就有更大生存发展空间和自主选择,既可以自己延长产品和服务链,自己做,也可以“大旗一树,吸引八方”,打造平台和生态,带着一帮伙伴共同发展。可以将此类公司定义为“T型公司”。此类公司多以“硬汉我行我素”形象,行走于商业江湖之中,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变现。
 
对于深耕商业模式层的公司而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更多一些,包括知识产权使用、技术外包团队的能力与配合度、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用户的需求导向等等,所以需要迅速地把自己做大(更多是从用户规模角度),不停地更新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可以将这类公司定义为“B型公司”。此类公司多以“说客能言巧辩”的形象,穿梭于商业江湖之中,忙于整合,忙于集成和建朋友圈。
 
有些T型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逐渐发展成为T-B型公司;有些B型公司,如果起步后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会发展成为T-B型公司。T-B型公司既具有核心技术,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智慧+”以及新基建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创新活力。
 
对于近年发展起来的“智慧+”而言,与其说它是一场模式竞逐(B型竞逐),还不如说是一场“技术心理学”的竞逐(T-B型竞逐)。首先,“智慧+”一定是建立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传感与分析、自动化等技术基础上的,不然“智从哪来”“慧从哪出”,没有核心技术,生存都是个问题。其次,“心理学”更多涉及类似于互联网思维的东西,更多地与商业模式有关,包括交易架构、营销策略和盈利模式、利益分配等。对于“智慧+”从业者而言,谁的商业模式更能把握住人性中的“柔弱、脆弱、纤弱”的部分,谁就能多一分成功发展的机会。
 
一路走来,笔者从最初的技术视角、技术经济视角,到用户中心视角,再到平台视角、生态系统视角,发现这些年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技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和商业模式在做文章,如利益攸关方、业务组合、营销策略、PESTL与SWOT分析等等。缺少了对技术层的了解与跟进,也就把原本的“丰”字变成了“土”字,有的甚至变成了“吐”(单靠一张嘴,开始忽悠)。相信不少靠“智慧+”过活的人,也会有同感。
 
笔者承认商业模式和“心理学”的重要性,但现在有一个不好的苗头,太过强调和突出商业模式和“心理学”,而忽略了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与耐心,甚至认为技术“就在手边,抬手拿来就行,大不了多花些钱买来好了”。常听到有人说“哪有心思搞研发,投资方恨不得明天就套现走人”。当前,B型公司大行其道,T型公司处于相对弱势。
 
一路与“智慧+”走来,看看现实和当时的设想与展望的差距,甚至回溯到蒸汽机时代,笔者发现,工业社会的发展都是出于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GPTs)(对经济体系很多部门都有着潜在而重要影响的深刻的思想或技术,具有普遍性,还能催生大量的创新)的突破,如蒸汽机、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现在的“智慧+”也是在信息通信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得到突破后,才能火遍国内外的。
 
笔者认为,我国的新基建和“智慧+”应该处理好技术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掩盖我们在基础科学与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智慧+”的最大的驱动力是技术发展,是技术赋能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技术可行前提下,在平台和生态思维催化下的资源整合,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价值实现与扩大的关键。
 
希望社会更加重视T型公司发展,希望能涌现越来越多的T-B型公司。要实现这些,我们应该回答好以下问题:
 
如何才能形成一个鼓励、支持、包容T型公司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该由谁承担更多的通用目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央企、民企、高校,还是科研机构?
 
该如何处理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再发展的关系?
 
该如何引导资本方更多关注和投资T型公司?
 
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化应用方面,政府在科技管理、科技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和经费支持等方面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变?
……
 
作者:尹明,电力老兵,北京先见能源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