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新基建下的新金融
瞭望消金 咖喱 / 2020-05-12 11:06:51
近段时间,新基建横空出世,不仅被资本市场一致叫好,更是在新金融行业掀起新浪潮。
瞭望消金了解到,以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刺激无接触、智能化服务等新业态创新发展,驱动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
业内人士指出,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与社会普及。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业,金融科技正持续推动着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迭代。
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后疫情时代中“稳经济”是关键,“稳消费”刻不容缓,新金融就像个价值纽带,在经济与消费之间起着积极作用。
那么,在新基建的赋能下,新金融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消费者又将面临怎样的红利与风险?
新基建与新金融的碰撞
传统的基建主要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而新基建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根据中央系列重要会议和文献的相关表述,结合当前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业内人士和媒体机构将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归纳为七大模块,包括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在瞭望消金看来,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重创新”的领域,将进一步打开新金融行业发展格局,给新金融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C端金融消费者拥有更优质、安全的服务体验成为可能。
当下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变迁,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各行业服务方式发生质变,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整体的消费信贷市场面临多元化、线上化、智能化的挑战,新兴技术已成为消费信贷机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在产业数字化变革下,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已是新金融时代最鲜明的特征。随着科技力量成为新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基建专注“未来”,或将与金融科技并驱,成为另一股同向核心竞争力。
就拿消费金融来说,作为新金融领域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其对新基建和新消费过程中的数据积累、数据挖掘表现出高度敏感,或将在建设公共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孤岛”的过程中充分受益。
瞭望消金认为,在新基建赋能下,消费金融场景将被多方位打通,各类数据的集合将进一步保障消费信贷风控的准确性。消费金融企业可以从客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征、人脉关系等维度入手,描绘出较为完整的消费者个人信用状况。
例如,京东金融作为消费场景与金融深度交融的头部企业,建立起的以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核心的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用户运营能力、产业理解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服务客户纵贯个人端、企业端、政府端,被视为风控经典参照物。
另一方面,精细化运营也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驶入下半场,流量红利逐步被弱化,如何提高用户粘性、增大留存率成为巨大的挑战,能否合理利用新基建力量,锁定用户群体,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是关键。
作为广大金融消费者中的一员,我们又能从新基建赋能下的新金融中获得怎样的红利呢?
金融消费者要警惕的”甜头“风险
在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数字科技已经让很多人尝到了线上医疗、在线教育、无接触零售、线上金融服务的“甜头”。后疫情时代,这种需求感只会越来越猛烈。
瞭望消金发现,受疫情的影响,2月份我国消费信贷的投放环比踩了个急刹车,但从3月份开始消费信贷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翘尾。
除了央行积极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让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再贷款投放,使得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融资待遇。加速新基建落地掀起的新浪潮,也让更多新金融行业参与者看到了希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基建将大大扩展人的活动时间与空间,直接改变人与人、人与服务机构之间的接触方式与连接方式,进一步加速金融服务从线下单点大众化向线上多点个性化转变,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在新基建的赋能下,金融服务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足不出户,都能更便捷的获取到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基础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审核、征信等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能更快的满足贷款需求。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利就有弊。金融机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个人隐私数据,提供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时存在的泄露个人隐私风险等合规性挑战,一直都是金融监管者与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瞭望消金作为大消费金融行业的深耕者,曾多次报道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壁垒(这份报告悄然曝光,与1亿人的钱袋子有关)、企业运营中的合规性问题(揭秘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潜规则”),以及用户需要注意的风险(用户注意!拉卡拉“盈利魔方”里潜藏的巨大风险)。
随着新基建的到来,新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涌现,新金融企业要把握新赛道超车的机会,增强自身科技属性。金融消费者也要与时俱进多参与金融教育,加快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学会在数字化时代中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安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