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数字经济 > 数据互认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详情

数据互认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经济日报 / 2024-06-25 11:15:17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正在成为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数据资源,以数字技术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有力抓手。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数字金融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比较突出的除了此前业内讨论较多的数据失真、确权问题,还有数据互认、算法歧视等新问题。
 
迫切要解决的是金融数据互认问题。同一家企业的数据,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包括国有大型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彼此不互认。金融数据的重复认证,一方面不利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各类成本。甚至有企业反映,有金融机构的不同分支行对同一类型的企业审核标准都不相同。
 
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推动数据互认,将给金融行业带来诸多利好。通过与零售等其他行业的数据互认,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消费者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已有的一些基于实时消费数据的信用评估系统。深层次的数据融合还可以促进新业务模型的产生,如按需保险和预测性财务管理服务等,这些都是在传统服务模式下难以实现的创新。
 
与此同时,与数据互认相伴的一些风险也值得监管警惕。近一个时期,数据互认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在金融数据互认的过程中,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据还是纸质的,并且存在保密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在打通数据流通壁垒的同时,保护好企业的金融数据安全。现实中,一个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往往对接七八家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又对接多家银行,一家供应商可能在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银行都开了户,从监管的角度,需要考虑如何去支持有限度的跨行放款,从而解决供应商多头开户的问题;在电子票据日益普及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避免“一票多融”的风险;等等。
 
金融数据互认对于数字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在推动金融数据互认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沉淀数据的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监管部门要关注其中的风险,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也要防范技术不当应用可能影响社会公平,要避免大数据以及算法的歧视,导致弱势群体被金融大模型排斥在服务之外。作者:陆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