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数字经济 > 中欧数字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详情

中欧数字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经济日报 作者:郑石 / 2022-05-24 10:02:56
 
后疫情时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权的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抓手。乘风借势,中欧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也持续深化,双方不仅建立了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和促进机制,而且未来有望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领域取得新进展,这将为中欧在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多领域合作注入新活力。
 
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是中欧双方未来深化发展的重点。当前世界范围内,中美欧三足鼎立的国际数字发展格局日渐形成。受此影响,全球的要素资源、经济结构、竞争格局等正面临着新一轮重塑。就欧盟而言,近20年来,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不断下滑,不仅在欧盟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市场,各成员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尚不平衡,网络安全行动的协调仍然有限。而且从国际市场竞争力来看,虽然美国和欧盟各自主导了全球最主要的两大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但欧盟不仅没有跻身世界前列的科技巨头,市场也几乎被美国垄断。
 
与此同时,中国的数字经济却在近几年迅猛发展。一方面,中国数字巨头企业频频在国际舞台亮相,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另一方面,中国的数字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提速。《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96万个,其中4G基站590万个,5G基站142.5万个,全年新建5G基站超65万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中国目前已建成5G基站数量占全球70%以上。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1.7万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正朝着全球高端产业链迈进,这也为中欧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相较于中欧数字经济的良性国际合作态势,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反而逆势而为——依托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数字霸权,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通过所谓的数字援助战略和搞国际数字联盟“小团体”,不断对其他国家的数字技术主权施加政治干预。近些年来,美国一直在用尽办法升级对中国的科技打压。而欧盟也苦于受制于美国久矣——美国利用其在欧洲网络通信和情报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逼迫欧洲选边站队,进一步激化了欧盟与美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矛盾。欧盟急切希望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谋求自身的数字技术主权已成为其发展战略之刚需。
 
2022年3月份,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就《数字市场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达成一致,有望在今年年底前通过投票后生效,以期提升欧盟的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全球数字规则话语权。欧盟的意图似乎很明显:抑制美国霸权,扭转欧盟的被动局面,用新游戏规则反制美国科技巨头的垄断。
 
在此背景下,中欧双方强化合作尤为必要。
 
首先,中欧深化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既可以有效帮助欧盟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建立数字技术主权,也可以形成合力对美国数字霸权进行反击,有力遏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对维护世界数字安全形成有力保障。
 
其次,蓬勃发展的中国数字经济将强有力地撬动欧盟经济整体重回活力。从全球数字市场发展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正在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走向快车道,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迅速增长的用户数量,促使中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相比之下,欧盟则较为落后,在世界市场中谋求“出场”和“在场”仍然是欧盟当下的重要战略目标。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从整体行业分布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2020年中国企业投资欧盟的第3大行业,投资额17.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中国目前拥有雄厚的市场储备、充足的资金保障,无疑对欧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欧盟在规范监管数字经济,尤其是重视数据安全、保护公民隐私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欧盟推行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等法规条例几乎成为全球通行标准。中国近年来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强调数据隐私保护的法规条例,但相较于欧盟而言仍有不足。可以说,欧盟现行的数字经济框架与市场监管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为中国提供极佳的参考范本,可以帮助中国进一步完善数字产业行业规范。
 
独行虽快,但众行更远。当今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中欧利益高度交融。中欧应携手共克时艰,以公开透明的对话消解信任危机,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态度谋求共同发展,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未来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