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 / 2021-09-24 11:27:06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称能耗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国家发展改革委 / 2021-09-24 11:22:20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要讲话中“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节能提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发改委 / 2021-09-24 11:18:40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这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 / 2021-09-23 14:58:44
通过碳配额、碳价和收益形成激励机制,将碳配额费用全部用于减排。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部署。全国碳市场作为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全国一盘棋”,将在深化金融属性中聚力蕴能,在优化机制设计中助力减排降碳。
经济日报 / 2021-09-23 14:31:13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节能降碳成为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重中之重。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要精准溯源。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贾钦指出,航空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有两个。
央视新闻 / 2021-09-22 17:41:57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向记者透露,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1 00:14:43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既是气候变化成为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更是大国担当的庄严承诺。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1 00:12:56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1 00:11:02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1 00:09:32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1 00:06:13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0 23:36:02
据了解,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合建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18 16:54:45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与《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石油发展“十四五”规划》、《天然气发展“十四五”规划》、《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是引领“十四五”能源发展
2021-09-18 14:21:53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经济日报 / 2021-09-17 16:55:33
以信息化、数字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备云资源储存、大数据处理、数据驱动分析、高度智能化等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使电网可见、可知、可控,实现智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