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加快终端用户多元清洁能源替代 详情

加快终端用户多元清洁能源替代

经济日报 / 2024-12-25 13:08:38
在消费端,电能替代进展怎样?如何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转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高虎 表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是能源消费的终端用户。一方面,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要适应现有能源供应体系;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低碳化转型也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首部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提出要提高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明确了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的总体方向。国家能源局多次提出,要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转变,指明了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的具体路径。
 
电能替代是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国开展电能替代有效推动了用能方式转型升级。在工业领域,积极推进建材行业电窑炉应用,在冶炼行业推广冶金电炉,在轻工行业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实现以电代煤。在交通领域,通过推广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港口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等方式实现对汽油、柴油消费替代。建筑行业是散煤利用的重点领域,在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采暖区域,推广热泵、蓄热式电锅炉、分散电采暖等技术。截至2023年底,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28%,较2014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由于风能、太阳能需要通过发电的方式才能被有效利用,因而继续提升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措施。
 
尽管电力转化可在许多环节实现对传统用能方式的替代,但从技术经济性、大规模利用适用性等方面考虑,仍存在一些用能场景实施电能替代难度较大的问题。例如,炼钢主要靠焦炭作为还原剂,电炉钢只能用于短流程的工艺路线,冶金领域电气化比例整体较低。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主要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目的是利用其中的碳和氢元素,电力自身无法实现这个功能。航运领域需要用柴油作为动力实现远洋运输,使用电池动力的船舶只能用于内河轻载运输,航空领域也依赖煤油作为燃料来源,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这些交通运输方式都难以用电力作为动力。这些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深的行业,恰恰也是用能强度高、低碳化发展需求大的领域。
 
因此,未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创新利用方式,推动这些重点用能部门低碳化转型,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转变。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可从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中制取,也可利用电解水制取,其利用过程无污染、无碳排放。
 
氢能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发电、供热,也可用于工业原料,在难以直接通过电气化实现降碳的领域可发挥重要替代作用。在冶金领域,焦炭带来的碳排放占工艺流程总排放70%左右,使用氢作为还原剂可使冶金行业减少焦炭消费,实现源头降碳。在石化领域,以绿氢为原料制备的绿氨和绿色甲醇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实现传统石化领域的绿能替代。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车可在公路运输的固定路线、中长途干线和高载重场景应用中替代柴油重卡。水运方面,长途重载航运的低碳燃料只能用绿氨、绿醇等易于储运的含氢载体,国际海事组织提出到2030年“零/近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或燃料/能源使用占比至少达到5%的目标,按目前国际海运年耗燃料超2亿吨计算,预计绿氨、绿醇需求量约2000万吨/年。航空方面,我国航空煤油年消费量约3700万吨,通过绿氢合成可持续航空燃料是未来该领域脱碳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多地开展了以绿色电力为源头的绿氢及氢基燃料示范项目,但总体来看,现阶段绿氢及氢基产品还面临成本较高、商业化应用场景有限的瓶颈,需加快探索推动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协同发展。
 
一是统筹优化布局。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绿氢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风光基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制绿氢及氢基衍生品示范项目,实现清洁能源与绿氢产业布局的协同。同时,谋划好绿氢、绿氨等产品应用场景,实现绿氢布局与化工等对氢能有需求的产业协同发展。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突破电、氢、氨等“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工业、交通等用能行业绿氢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不断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推进高效制氢技术研发。
 
三是推动模式创新。提升绿氢产品的经济性,加快绿氢自身技术创新,重视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创新。建议在工业园区、大型化工企业等周边地区开展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动绿色电力直接制氢并就地转化利用,实现制、输、用氢一体化,把西部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低成本优势转换为生产绿氢的成本优势。 来源:经济日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