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详情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光明日报 / 2024-12-14 14:21:3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发挥新质生产力孵化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和孕育新动能的关键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体现多维协同增效的系统逻辑,涵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等多重维度。降碳与减污具有高度同源性和协同性,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大多源自相同的能源消耗和产业活动,控制措施在目标和方法上相辅相成。扩绿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通过增强碳汇能力、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降碳提供支撑。增长强调在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推动绿色发展与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驱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能与生态效益。通过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与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时间维度看,减污直接响应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着眼于短期内减少污染物排放,降碳着力于夯实长期绿色转型的基础,减污和降碳在时间序列上的互补性为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短期污染控制与长期低碳转型措施能够有机衔接,通过科技创新加速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碳、高效能绿色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实现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战略愿景有机统一。
 
  从空间维度看,污染物和碳排放在区域和行业分布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协同控制能实现资源的集中高效利用,放大治理效能。扩绿和增长在空间上的统筹安排有助于保障在不同区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能够突破传统产业空间布局的局限,促进绿色产业集群在不同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效率,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推动各区域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协同进步。
 
  从政策维度看,绿色化与低碳化的协同推进要求构建统一的目标体系,明确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的整体战略目标,并通过制度、市场等多方面创新优化治理路径。政策工具需涵盖从源头减排到末端治理的全链条,通过构建全面的绿色发展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实施。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得以有效释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孵化新产业,多维度赋能降碳减污
 
  依托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并以新产业为载体推动生产端和治理端降碳减污,形成多维协同增效体系,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在生产端,新质生产力孵化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有效控制污染物产生。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节能技术与设备加速迭代,促使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提升节能减排成效。2021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预计在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据驱动优化、智能制造与自动化、绿色设计与工艺改造、智慧能源管理等,全面提升清洁生产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助力多领域清洁生产提质增效。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新型能源和电力系统助力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在治理端,新质生产力孵化环境监测与治理产业、生态修复与保护产业,有效缓解污染物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环境监测产业提供传感、大数据等新平台新技术,推动环境监测更精准、快速、全面和可靠,为降碳减污技术的发展和政策设计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同生态修复和保护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环境智能修复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助力复绿扩绿。
 
  催生新模式,多领域实现低碳发展
 
  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变革。绿色转型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结构的深度融合,推动各领域协同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负荷最小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推动产业模式、生产方式及资源配置的全面变革,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转型。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可以创造出更具协同效应的绿色发展模式,优化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提升农林管理的数智化水平,统筹提产扩绿双目标。农业和林草作为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的领域,必须深度融入绿色转型的框架中,发挥其在碳汇、生态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推动农业管理、林草管理、生产制造领域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结合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形成“数智化+”新模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方面,打造“数智化+农业”新模式。依托新质生产力,结合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同时,数字化改造农产品供应链,减少链上资源浪费,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打造“数智化+林草”新模式。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等领域,依托新质生产力实现智能监测,健全预警机制,实现生态保护智能化。此外,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精准评估林草碳汇水平,精确预测碳汇变化趋势,提升碳汇核准精度,提高碳汇动态监测服务于碳排放限制监管的能力。
 
  提升生产制造的数智化水平,开辟减碳增效新路径。企业运用数智技术优化能源管理策略,从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传统生产模式向低碳、节能、高效的新生产模式转变。在品控检验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次品形成原因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有效提升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利用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反馈机制,实现能源高效调度,运用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决策系统,帮助企业进行碳中和的精准规划。
 
  孕育新动能,多场景迸发绿色活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需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源利用方式、运输方式、生活方式。新质生产力孕育新动能,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打造清洁能源利用、低碳交通运输、零碳建筑居住等场景,实现跨领域协同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转型。
 
  打造清洁能源利用场景,改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推动能源领域减排、加速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场景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举措。可以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电网系统,实现清洁能源的全网优化调度与配置,减少输电损耗和碳排放,提高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托新质生产力实现材料、技术领域突破,结合屋顶光伏、光伏幕墙、热泵技术、储能技术、智慧控制系统打造低碳社区,构建多元、稳定的清洁能源应用生态。
 
  打造低碳交通运输场景,实现降碳减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交通运输场景,不仅有助于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也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能源转型。例如,推动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和生物燃料的研发与利用,提高新能源车辆的普及率,减少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打造零碳建筑居住场景,推动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环保材料的开发、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零碳建筑建造使用,对加快建筑领域绿色转型意义重大。零碳建筑通过高效的保温材料、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节能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零碳建筑强调绿色设计,如自然采光、被动式通风和雨水回收等,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零碳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碳中和,并能显著减少环境污染,助力绿色生产力快速发展。此外,零碳建筑的普及也会带动绿色消费模式的推广,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推动行业间的绿色协同,推动低碳发展目标的全面落实。
 
  (作者:王 科,系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