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红旗文稿》 / 2024-10-28 14:52:21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谱写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篇章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谱写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篇章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直接关系人类自身命运,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很多两难甚至多难问题,需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现代化发展之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必须着眼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前瞻性思考;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加强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全局性谋划;着眼于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性布局;着眼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加强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整体性推进。
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一于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首先,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高水平的保护体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其次,更加注重源头防控、过程管控,形成高水平的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差异化管控、环境影响评价等手段,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从根源上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为高质量发展把好关、守好底线;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精准识别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靶向治疗、精准施策,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再次,更加注重市场引导、科技赋能,形成高水平的动力体系。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首先,加快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要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由生态环保倒逼高质量发展向倒逼高质量发展与激励高质量发展并重转变。其次,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绿色低碳技术包括通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实现减碳、零碳和负碳效果的有关技术。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使市场在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真正起决定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加速从“走出实验室”到“走向市场化”。再次,引导民众养成绿色生活方式。既要进一步加强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环保监督等活动,营造共同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良好氛围;又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开发绿色金融、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通过以供促需,引导民众树立节约意识、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自觉行动。
作者:王丛霞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24/20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