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三个途径 详情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三个途径

学习时报 / 2024-08-07 15:17:4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绿色生产力是以绿色科技创新力、绿色经济增长力、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因此,可从增强绿色科技创新力、绿色经济增长力、生态系统承载力三方面发展绿色生产力。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绿色科技创新力。绿色科技创新是蓄积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通束缚绿色发展堵点卡点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攻克诸多绿色关键技术,如新型固态电解液锂电池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生产技术、新型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大功率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新技术等。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需深度整合社会各方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市场、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深度结合,形成政产学研金一体化创新格局,各自分工是企业出创新题目、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科研院所搞研发、企业对技术进行产业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借贷、产品供市场所用、政府搭建平台和出台政策促进多元主体结合,可解决单一经营主体创新力不足、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适配度低的两大问题。
 
同时,还需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区域协同,推动绿色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与互联互通,加快创新成果的跨区域转化,消除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孤岛现象”。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满足东部发展数字经济的算力需求,统筹实现了东中西部绿色算力的一体化协同。又如,深入推进G60科创走廊发展,可将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行地域空间布局,一二线城市搞绿色技术研发、三四线城市搞绿色技术产业化,实现各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从而推动科创走廊绿色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绿色经济增长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绿色经济增长力的重要路径,需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既要求“新”,也要存“旧”。
 
一方面,求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又要打造绿色新兴产业链群,还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首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研发新能源核心技术,并推动其产业化,形成产业发展的源和流。其次,运用绿色产业基金等政策措施引育新能源核心和配套企业,组建新能源产业链群。最后,处理好新能源产业与传统能源产业的关系,如允许光伏、风电、潮汐和地热等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消纳,帮助其价值变现,煤电等传统能源应从基础保障能源转变为系统调节能源,发挥削峰平谷、调频调压的作用,消除新能源发电因周期性和间歇性导致的输电波峰波谷问题。
 
另一方面,存“旧”,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但是,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一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链关键企业数智化改造,带动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二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和推动企业用能、工艺、设备绿色转型。需要指出的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关键是要牵住产业园区这个“牛鼻子”、抓住大宗固废这个“老大难”、开发好再生资源这个“新矿山”、利用好生活垃圾这个“绿能源”,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建设“无废企业”“无废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用能、工艺和设备绿色改造。以钢铁产业为例,推动钢铁企业用能方式转变“煤改电或煤改气”,需要用氢替代焦炭为冶炼还原剂和氧化剂,用电炉、矮炉替代高炉和转炉,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增强生态系统承载力。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生态系统对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承载力。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关键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首先,以节约集约的资源利用观引领自然资源有序开发。一方面,深入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在科学评价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允许其开发权、收益权按合理价格流转,进行保护性开发,避免过度使用产生“公地悲剧”,并赋予承包人自然资源养护义务,确保自然资源储存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以国土功能区规划为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科学测算各类自然资源的承载限度,并按承载限度动态调整自然资源的开发量和开发方式,筑牢自然资源安全底线。例如,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双向发力提高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助推产业集聚区节地增效。
 
其次,完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推进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环境容量等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推动生态经济数智化赋能和生态产业数智化改造,充分释放数智技术在打通“两山”转化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溢价方面的叠加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运用绿色产业基金、信贷、企业债、保险以及生态资源抵押质押等市场化政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最后,对过度开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进行自然恢复式和人工式保护和修复。此外,还需要加强国土绿化、森林养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建设,重塑可持续发展的涵养空间,增强生态系统承载力。作者:席鹭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