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路在何方?
学习时报 / 2024-07-26 14:34:08
近年来,高温热浪多次席卷北半球,多地气温连续超过40摄氏度,屡次打破高温纪录。在此背景下,“气候变化”议题和“全球南方”概念的热度也先后迅速升温,不仅成为全球媒体热议的焦点,更是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外交领域热炒的议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南方”正面临的严峻气变危机却遭受“冷遇”,未得到发达国家的足够重视。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议题上的分歧日益凸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旨在帮助后者减少碳排放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这一承诺在执行层面遭遇了现实的落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发达国家的实际援助远不及预期,即使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上宣布延长承诺至2025年,出资比例的不明确依然困扰着气候资金的落实。
气候减缓与适应资金需求的分歧,进一步暴露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脆弱性。发达国家倾向于投资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减缓性项目,而发展中国家则更需要适应性资金来增强抵御气候变化灾害的能力。援助资金类型上的分歧同样突出,发达国家更多地采用贷款而非无偿援助的形式,这使得低收入国家的适应性项目难以获得支持,因为这些项目往往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回报。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利用气候议题追求地缘政治利益,将气候治理视为大国博弈的工具。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欧洲暂停了向俄罗斯提供气象数据,而欧洲国家在能源危机面前,重启燃煤电厂,背离了原有的绿色转型承诺。美国在气候治理上反复无常,背信弃诺,缺少大国担当,从退出《京都议定书》到退出《巴黎协定》,不仅削弱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连续性和实效性,还降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公信力。
然而,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格局中,中国展现出积极的领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出大国的责任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不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还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带动了全球其他国家设定碳中和目标,极大地推进了《巴黎协定》的实施。
中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实践者。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已与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份合作谅解备忘录,持续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建设性角色。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南北分歧、资金缺口和地缘政治博弈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在其中扮演了积极的引领角色,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正能量。当前,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克服分歧,确保气候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贾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