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谋划体系建设 让碳足迹管理有章可循 详情

谋划体系建设 让碳足迹管理有章可循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06-26 16:06:06
当前,积极推进建设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正在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我国对碳足迹管理路径的探索,正是对“中国速度”的又一次生动实践。距2023年底对外公开征求意见仅半年之隔,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施工图”即尘埃落定。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助力“双碳”目标 碳足迹管理势在必行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作为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产品碳足迹是指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从原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到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碳足迹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实现“双碳”目标,背后涉及的是一场深刻、广泛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过程中,构建真实准确、高效便利的碳足迹监测和管理体系是客观需要,势在必行。
 
《方案》的落地实施正逢其时。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就《方案》相关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时就赋予了《方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任务书”和“施工图”的定位。
 
该负责人强调,《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
 
在周宏春看来,从更加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角度看,《方案》助力构建跟踪生产链上下游企业的碳足迹平台,将对进一步推动社会各方面主动降碳减排意愿形成促进,“这不仅是我国寻求可持续绿色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更好适应和参与国际社会规则,提供优质产品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国际间贸易也更加重视对绿色供应链规则的实际应用。在此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比如,自202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就提出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征收碳关税,以实现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减少55%的目标。
 
“我国必须直面挑战、从容应对,提高产品碳足迹的透明度、推动建立碳标识体系,以树立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对我国高碳产业进行全面的碳足迹核算,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其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的竞争力变化,也有助于排放较低的企业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而逐步提升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丰富应用场景 绘好“衣食住行”碳足迹
 
对于碳足迹管理而言,谋建体系化管理须建立在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之上。换言之,即要确保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实施碳足迹管理。
 
在周宏春看来,管理好碳足迹有助于降低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产品生产使用和后期处置过程中的碳排放,并以较低能耗支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福祉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可实施和应该纳入碳足迹管理的场景,应该尽可能覆盖产品和民众生活的多方面。”
 
对此,《方案》也提出了“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的要求。根据《方案》,要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装饰装修材料和汽车等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
 
在重点产业尤其是高碳产业碳足迹方面,《方案》指出,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同时,要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林伯强认为,《方案》正力求改变和持续完善我国碳足迹核算缺乏一套贯穿全周期、全产业链、数据可靠、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的现状,最终确保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
 
其间,数据获取是确保明晰碳足迹跟踪和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我国近年来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有助于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加速建设。
 
“人工智能等计算密集型技术发展产生的碳足迹也该纳入管理和监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柱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强调,在人类社会生产和使用各类产品和能源的过程中,高排放问题始终相伴。而如今一系列技术手段的提升正在为持续减少污染排放带来新的契机。他认为,除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外,还可引入具备普适性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真实、准确、高效甚至实时地测量碳效率成为可能,继而生成更好的应用工具和手段,助力碳减排。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