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详情

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课题组 / 2023-04-11 22:58:07
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2年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的作用初步显现,地方试点市场量减价增,运行制度持续完善。
 
1.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在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30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4.8亿元。成交价格稳中有升,2022年12月平均价格为每吨56.5元,较开盘首日上涨10.3%。
 
2.地方试点市场量减价增
 
截至2022年底,八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完成配额交易量约4.2亿吨,累计成交额112.3亿元,其中2022年成交量为4257.2万吨,同比下降14.8%,累计成交额22.1亿元,同比上涨31.8%。广东是试点地区最活跃的市场,2022年广东交易量占试点市场份额的34.3%,交易额份额更是达到56.6%,其次是福建、湖北和天津,交易量分别占试点市场交易总量的16.0%、13.5%和12.8%。
 
2022年试点市场碳价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区域增长分化显著。北京试点市场碳价增长最快,经过一季度的小幅下跌后,由3月的51.5元/吨上涨至11月的125.3元/吨,12月小幅下降至113.7元/吨,较2021年年底增长108.9%,成为我国首个碳价超过100元/吨的区域市场。广东碳价保持平稳增长,由2022年年初的62.1元/吨上涨至11月的76.9元/吨之后小幅下跌至75.6元/吨,累计上涨21.8%,整体碳价位列试点城市第二位。其他地区碳价均低于全国碳市场价格,其中2022年底上海碳市场价格为55.8元/吨,福建、天津和重庆碳价整体偏低,且重庆碳价不升反降,由年初的37.6元/吨下降至11月的30.8元/吨,累计下降18.1%。
 
3.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加速建立和完善
 
制度体系是推进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在全国层面,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排放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和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编制完善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指南,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和相关方权责进行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发布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的7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管提供依据,初步建成了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相结合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在地区层面,广东、深圳、北京等地也纷纷制修订试点市场的碳排放权和自愿减排市场管理办法,加速完善试点市场的制度体系建设。
 
4.碳排放数据质量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生命线,针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数据造假问题,一方面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将燃煤元素含碳量缺省值由0.03356 tC/GJ调整为0.03085tC/GJ,并规定当燃煤元素碳实测3个月及以上时可采用其他月份算术平均值代替未实测月份数据,以避免“高限值”导致的碳数据造假行为。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通报碳市场数据造假有关问题,部署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工作。
 
5.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速完善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碳市场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制定了全国、地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自上而下的一套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标准,完善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为国内碳排放核算体系数据更新偏慢、核算口径不一、基础排放因子滞后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6.自愿碳减排市场加速发展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一个有益补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需求大幅增长,二级市场价格迎来大幅上涨。当前全国每年CCER的需求近2亿吨,而存量仅5000万吨左右。2022年全国CCER价格涨至70元/吨,超过碳配额价格。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行业后,CCER每年需求将进一步提高至3.5至4亿吨。随着《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的发布,CCER重启的市场呼声得到有效回应。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