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方面确保《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实施
2022-06-14 14:47:18
气候变化已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洪涝干旱、冰川退缩、冻土减少、冰湖扩大,水资源安全风险明显上升;植被带分布北移,生物入侵增多, 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海洋灾害趋频趋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变,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加剧;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健康风险增加,媒传疾病增多,并可能诱发多种过敏性及慢性疾病;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运营环境变化,易导致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容量和消费需求改变,进而通过产业链影响敏感二三产业布局和运行安全,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广度深度也会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总量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的风险将日益增加。作为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战略实施保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国际合作,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氛围。
加强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生态环境部负责牵头协调本战略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地方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协调推动各有关部门、地方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落实举措,编制本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认真贯彻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要结合本地实际,牵头研究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
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强化统筹指导与协调配合,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合力。探索建立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推动资源、信息、数据交流共享。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评估,抓好任务落实和监督检查,分析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推动试点示范。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城市定位、工作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形成试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能力显著提升、经验有效推广的良好局面。探索在重点脆弱领域和区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试点示范行动,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加强财政金融支撑
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体系。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投放。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金融体系对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系统性响应。
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巨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发挥金融市场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的积极作用。完善多元化资金支持适应气候变化机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市场资源,争取国际资金及双边或多边合作的贷款和赠款,投资适应气候变化领域。
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动气候投融资模式机制创新。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构建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建立气候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气候适应数据统计和信息披露。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基础科研。组织开展中长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和预研究,改进气候变化观测和重建数据质量,精确刻画模拟气候变化关键过程和趋势。系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脆弱性与适应能力评估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标准研究。
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适应技术集成创新,熟化适应核心技术,构建分领域分产业分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示范技术遴选,促进适应技术转化推广。开展基于未来长期气候变化情景的适应技术预研究,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
强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重点行业与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水平,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资源长期性、稳定性、基础性支撑。加强国际、区域间适应气候变化科技交流,推动经验借鉴与信息共享。
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主题宣传活动。编制适应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系列丛书,通过学科教育、课外活动、讲座研讨等方式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进校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典型案例的经验交流与宣传推广。创新宣传手段和模式,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引导绿色消费和气候适应型生活方式,同时加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和成效的对外宣传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建立跨领域、多层次的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帮扶专项行动。定期组织适应气候变化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实施能力。
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动员企业、社区、社团、公民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推动适应行动主体多元化。组织形成社区、企业网格化协调机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氛围。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多边框架下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深入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主渠道下全球适应治理进程,做好国际国内工作统筹协调。深度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进程,提升我国气候变化科学评估能力。提升救援能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
拓宽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遇。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讲好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故事,提升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与全球适应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的合作领域,加强与发达国家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和绿色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履约资金机制的务实合作,强化与其他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的协同增效,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加强与有关发展中国家政策交流和经验互鉴,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人才交流培训。加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等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