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预期、保供应、助转型 详情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预期、保供应、助转型

南方能源观察 作者:杨娟 / 2022-02-27 12:02:00
作者:杨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引导煤炭(动力煤,下同)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将有利于合理引导及稳定能源市场预期,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01、合理引导及稳定市场预期
 
我国煤炭供应的90%以上来自国内生产,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占动力煤的比重则更高。紧密联系且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应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关系,实现方式有纵向联营、中长期合约等。从国际实践看,以国内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电煤价格通常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国2011-2020年电煤的年度平均价格波动幅度,平均3%、最高6.7%,10年累计变化也仅20%;2019年1月-2021年9月电煤的月度平均价格波动幅度,平均1.5%、最高3.5%,累计变化3.9%。我国煤炭和煤电行业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关系,在价格方面突出表现为电煤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涨、国内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资本市场炒作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煤炭市场不合理预期加剧,价格持续上涨屡创历史新高。
 
《通知》及时总结我国近期能源保供稳价的有效措施,针对制约合理预期形成的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系统构建稳定市场预期的长效机制,有利于预防和纠正市场失灵,合理引导煤炭生产、流通、消费,促进产运销有效衔接。一是根据我国煤炭市场多年运行情况,发布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引导市场价格合理形成。二是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强化煤、电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增强铁路煤炭集疏运配套能力。三是健全煤炭生产流通成本调查制度和市场价格监测制度,强化煤炭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及时查处市场主体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02、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从2015年的63.8%逐步下降到了2020年的56.8%,但仍要占到一半以上。电力作为最广泛使用的二次能源,其稳定可靠供应更是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目前,我国电力供应中的60%以上仍来自于煤炭发电,并且,在现行技术条件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尚不能成为可靠的电力来源。2021年11月,近200个国家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中指出,各国应逐步减少煤炭使用。在我国,近期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要坚持安全降碳;“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因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煤电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通知》提出建立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机制,并鼓励在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中合理设置上网电价与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挂钩的条款,有效实现煤、电价格传导。从而,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方式理顺能源上下游产业关系,引导煤炭煤电企业适应国家能源战略要求积极发挥作用,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03、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随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比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实践表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极端气候频现、新能源发电可靠性灵活性尚不足的现阶段,保障能源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正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因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各国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倍以上,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任务尤为艰巨。
 
《通知》在有利于实现上述“稳预期”“保供应”目标的同时,不仅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目标并不冲突,相反,可“助转型”为后者积极创造条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煤炭清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运用,本身就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调节性电源作为支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近中期大概率仍主要依托于燃煤发电,《通知》实施有利于煤炭和煤电行业高质量运行,可为新能源发电、储能等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赢得时间,助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