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国外碳市场发展特征及经验分享 详情

国外碳市场发展特征及经验分享

2022-02-25 16:19:20
 
欧美碳排放交易体系全球领先
 
一是不同碳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碳市场机制在全球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 熟的碳市场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截至 2021 年 1 月 31 日,全球共有 24 个运行中、8 个即将启动以及 14 个计划实施的碳市场。目前 已经运行的 24 个碳市场在不同的政府层级中运行,包括 1 个超国家组织、8 个国家、 18 个省和州以及 6 个城市,这些正在运行碳市场的司法管辖区占全球 GDP 的 54%, 覆盖人口将近是全球的三分之一。在不同层级的碳市场中,欧盟(EU ETS)、瑞士 (Switzerland)、韩国(South Korea)、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美国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加拿大魁北克(Québec)是六个相对成熟的碳市场, 通过配额拍卖增加公共财政收入,且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资助气候变化领域,形成良性 循环。2009-2020 年,全球碳交易体系已经通过配额拍卖筹集超过 1030 亿美元资 金,其中欧盟 2009 年以来筹集 807.37 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筹集资金的 78%。
 
二是覆盖气体与覆盖行业随着碳排放目标的确立加速扩张。从覆盖气体来看,碳 市场中温室气体覆盖量呈现上升趋势。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烃(HFCs)、全氟化合物(PFCs)、六氟化 硫(SF6)、三氟化氮(NF3),其中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项。目前全球 在运行的碳市场均覆盖二氧化碳交易,部分市场开始涉及其他温室气体。据 ICAP 报 告显示,碳市场覆盖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例前期缓慢增长,由 2005 年的 5%上升至 2020 年的 9%,2021年碳市场覆盖全球 1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2020 年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主要助推力是中国在“双碳”目标下启动全国碳市场。
 
从覆盖的排放量来看,中国碳市场将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从覆盖温室 气体排放行业来看,电力、工业和建筑是各地区碳市场的重点纳入对象。其中,新西 兰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最为广泛,包含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废弃物和林 业七大类;从覆盖温室气体排放比例来看,虽然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魁北克省以及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碳市场覆盖当地温室气体排放比例较高,分别为 82%、78%以及 75%, 但这三个省和州实际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小。
 
三是交易体量创历史新高。全球碳市场活跃度上升。由于交易量增加和稳定的市 场价格,2020 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同比上升 19%,总成交额在 2290 亿欧元左右。 其中欧盟碳市场交易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2020 年,欧盟碳 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达到 2013 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 88%,交易量超 80 亿吨 CO2,占世界总交易量的 78%;北美两个碳市场合计交易额达 260 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 11%,交易量超 20 亿吨 CO2,占世界总交易量的 19%;中国试点的碳排放交易量 和交易额与欧盟、北美之间存在差距。
 
四是碳价受配额稀缺性变化的影响很大。碳市场通过提高碳商品的流行性使得全 球减排成本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碳价与减排成本直接相关,成为市场中的核心要素。 从六个相对成熟的碳市场来看,碳价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是除欧盟以外,其 余市场碳价与《巴黎协定》中 2020 年的目标价格 40-50 美元/吨存在较大的差距。 碳价变动的驱动因素是当前和预期的配额稀缺性变化。配额稀缺性的变化又受到总体 经济状况波动、碳排放交易体系规则的修订(包括抵消和市场稳定机制的相关规则) 以及与其他气候和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欧盟:分阶段、多机制确保有效运行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分阶段、多机制确保体系的运行,具 有借鉴意义。一是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公共法律框架下运行的碳排 放交易体系,其目的是将环境“成本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将环境转化为一种有偿使 用的生产要素,通过建立排放配额(EUA)交易市场,实现在气候环境受到保障下的企 业经营成本最小化。二是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处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截止至 2020 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经历三个阶段,机制设计进行了优化。三是欧盟碳排放 交易体系有效推动减排进程。2005-2019 年,欧盟碳交易排放体系涵盖装置的排放 量在之间下降了约 35%。尤其是 2019 年市场稳定储备的推出,导致碳配额价格更 高、更稳健。
 
欧盟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碳市场运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明确的 路线时间发挥引领作用。欧盟碳市场在 2005 年正式启动交易前,就已明确后续 15 年 3 个阶段的发展路径,并提前 3 年开始研究 2021-2030 年第四阶段的时间表和 路线图。
 
二是配额的初始分配方式对市场的有效性、平稳性以及可持续性都有着决 定性的影响。在市场建设初期采用以免费分配为主的配额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补偿控排企业的竞争力损失,是降低碳泄漏、鼓励减排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碳市场 覆盖范围逐渐提高、交易规则逐渐成熟、市场预期逐渐收敛,再过渡到以拍卖为主 的分配方式,将能够更充分地发掘碳市场的减排效应。
 
三是引入配额供给总量调整 的灵活机制,维持市场平衡。配额总量调整机制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当市场出 现预期外的波动(如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不足、配额大量剩余时,可以适当减少配 额总量,维持市场平衡;应对新设企业进入市场对配额的需求,从而保持新设企业 与其他企业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是完备的交易平台是碳市场的重要载体。与全 球其他国家与地区只有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碳交易平台完全不同,欧盟有许多的交 易场所,经多次并购与整合发展成 5 个主要的碳交易平台,五大交易所在职能承担 上基本实现错位发展,使得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长期高居全球首位,不断巩固 了欧洲在全球碳金融中的主导地位。
 
五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融资与投资两端助推 碳市场发展。欧盟碳市场不仅有机构组织参与,也有个人参与,最终动员全社会资 本支持碳市场,使得碳市场产生出持续的市场热度。
 
美国:多层次碳排放交易体系、区域型市场活跃
 
北美尚未形成统一碳市场,但已形成多层次碳排放交易体系。区域温室气体倡 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是北美较为成熟碳市场。
 
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是美国第一个以碳市场为基础的强制性减排体系。 RGGI 于 2009 年启动,由 10 个州组成,分别是特拉华州、康涅狄格州、缅因州、 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纽约、新泽西州、佛蒙特州以及罗德岛。RGGI 属于行业型碳市场,单纯管制火力发电行业,旨在通过电力产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体系规模较小。2020 年 RGGI 交易额为 17 亿欧元,交易量为 2.7 亿吨二氧化碳。 RGGI 当前处于第五阶段,已经与新泽西州对接完毕,接下来将与维吉尼亚州、宾 夕法尼亚州的碳市场对接。
 
西部气候倡议(WCI)是跨界型的洲际碳市场。WCI 建立了包括多个行业的 综合性跨界型碳市场,计划到 2015 年进入全面运行并覆盖成员州(省)90%温室 气体排放,以实现 2020 年比 2015 年排放降低 15%。WCI 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 2020 年 WCI 交易额达 243.3 亿欧元,交易量为 17.4 亿万吨二氧化碳。其中,加 利福尼亚州碳市场(CCTP)是 WCI 的主角。加利福尼亚州最早是加入了 WCI,在 2012 年使用 WCI 开发的框架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目前仍是 WCI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加利福尼亚州碳市场处于第四阶段。
 
美国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碳市场运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过立 法来明确碳市场发展的长期性。从 2006年出台《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作为对 2020年温室气体进行总量控制的法律,设定了 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为碳市场启动奠定了法律基础。法案的设定不仅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增加了投资者 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市场未来发展的可预见性。二是采用免费分配与配额拍卖相 结合的方式。免费分配的方式可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避免由于碳交易带来的电费 突增,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同时在碳配额分配的过程中采取拍卖的方式,促进市场 的流动性,也为低碳发展筹集资金。拍卖分配可以帮助发现价格,确立合理的配额 供需,从而避免配额发行过量。通过拍卖分配配额不仅有助于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 并尽早确定一个满足供需平衡的合理碳价,同时也可以为低碳发展筹集资金,并用于低碳项目建设。
 
拍卖收入被放入专门的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用于建设加州低碳交通轨道、社区节能节水设施、湿地和森林恢复等低碳项目。三是加州碳市场采取了 设定碳价上限和下限来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并建立了配额价格抑制储备。加州碳市 场在拍卖中通过设定碳价的下限和灵活的上限来明确市场信号,并避免由于价格大 幅度波动带来的对市场交易和经济的干扰。通过价格限定来缩小碳价波动的空间, 既可以避免碳价过低导致市场低迷,也可以防止碳价过高干扰宏观经济发展。当碳 价超过价格上限时,管理部门将放出预留的配额来平稳价格,即配额价格抑制储备。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龚芳、袁宇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