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 绿色发展再添新引擎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11-11 11:50:00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以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
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推动“双碳”工作的一种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酝酿许久。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双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绿色金融专项政策工具,必将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跨入新阶段。
与一般性再贷款大有不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类似于再贷款,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再贷款大有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再贷款没有要求银行“先贷后借”,而碳减排支持工具则要求“先贷后借”,这意味着该工具所进行的流动性投放非常精准,实体端必须满足央行各种要求,比如主要投放方向、信息披露以及第三方机构核查等,在满足这些条件下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剩下的40%是商业银行的配套资金。这要求商业银行在项目筛选、风险防控方面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引导商业银行更加审慎稳健地开展相关业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本报记者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历经了充分和审慎的研究,是在通盘考虑我国碳减排目标、行业发展情况、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货币政策工具效率、预期减排效果和保障机制等基础上,出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的支持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汪惠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绿色再贷款的全额资金支持不同,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强调市场化和防风险思路。目前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未设置投放规模,是一个更偏向于长期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央行这一政策工具的落地,还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及减碳技术等绿色低碳经济,助力经济转型发展。
碳减排支持工具不是降准降息
“实现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直达机制有两个重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对本报记者说,一是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二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用于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贷款严格审核。同时约谈金融机构,使其准确理解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含义。从这层意义上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以往绿色再贷款最大的区别是:投向上注重精准性和直达性;利率比之前的绿色再贷款要低;更加强调绿色金融政策与实现环境绩效的相关性。
值得关注的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仅为1.75%,低于1年期再贷款利率。
曾刚认为,和一般流动性提供不一样,碳减排支持工具既不是降准,也不是降息,更不是定向降准和定向降息,“先贷后借”的要求表明该工具与一般流动性提供具有明显差异,对市场没有短期冲击和影响。当前,货币政策总量依然比较平稳,并不需要更多流动性注入,而是需要结构性政策,把资金引入到需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领域中去。
汪惠青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置了相应的约束条件,比如初期将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目前发放对象为政策行+国有行+股份行等全国性金融机构;且金融机构需按规定披露减排相关数据信息。在严格的审核下,资金将流向碳减排相关行业的实体企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粗略估计,短期规模低于绿色贷款规模,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太大影响。
撬动重点领域年均投资增速将达10%以上
央行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
蓝虹表示,央行强调增量资金意味着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金向上述三大减排领域聚合,增加绿色资金投入量,是对这三大领域“做加法”,并不意味着对别的领域“做减法”,特别是清洁煤、煤化工等涉煤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对国计民生也很重要。
汪惠青指出,从资金需求来看,“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减排重点领域的投资需求较大,保守估计年均投资增速将在10%以上。强调用增量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能够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对相关行业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实现发展,将碳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对哪些行业企业带来影响?周茂华表示,从央行相关表态看,碳减排支持工具将重点落在一些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碳减排效果明显的行业企业,如风、光、氢等新能源系列和节能环保领域。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定向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利好市场整体流动性。
温彬则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的三个领域,将依据“小而精”的特点,确定三大支持领域内的细分行业,并强调了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符合当前我国碳减排行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实际情况。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突出“做加法”,这既支持了绿色节能领域发展,又避免了对传统能源行业所需资金造成挤压,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