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碳排放大战: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但大战的结果并非注定 详情

碳排放大战: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但大战的结果并非注定

世经研究 / 2021-10-15 16:22:39
围绕“碳排放权”这块蛋糕,有的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试图主导“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有的国家志在经济发展,自然不甘受限;还有的国家左右为难,只能消极被动地跟随。
 
联合国气候大会一年一开,达成协议文本无数,却收效寥寥。大会之外,大战暗流早已在科技、经贸、文化乃至外交等多领域涌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拜登重回《巴黎气候协议》,新一轮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从“石油大战”(详见《石油大战①:阴谋笼罩?》《石油大战②:大国博弈?》《石油大战③:谁是赢家?》《石油大战④:化危为机?》)切换到“碳排放大战”。
 
发起国目的何在?优势如何?又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哪些国家将被动应战?又将如何应对?有无胜算可能?
 
一、谁主导大战?
 
美国,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发起并主导“碳排放大战”。
 
目标: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固化现有国际分工,强化美国主导地位,继续通过金融收割全球;占领新能源产业链顶端,扩大并占据国际新能源设备市场,通过标准及技术授权收割其他设备制造国;增加美国国内就业机会,稳定执政基础等。
 
优势:从能源及经济结构、技术装备、国际关系和全球影响等方面看,优势明显。
 
从能源结构看,自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煤炭消费一路走低,老旧煤电机组自2012年开始大规模退役,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陆续被天然气、石油超越,2019年更是被再生能源超过。时至今日,煤炭仅占美国一次能源消费的十分之一。而在新冠疫情肆虐时期,可再生能源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如虹。“碳排放”不再是能源消费增长的瓶颈。
 
从经济结构看,美国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牢牢把持着高端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基本脱钩,降低碳排放对其经济影响有限,其结构性失业或可通过新能源创造的就业机会弥补。
 
从技术装备看,美国可再生能源起步早,技术底蕴深厚。以光伏为例,各类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记录保持者均为美国(以及欧洲和日本)相关机构;另外,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明显甚至绝对性优势。
 
从国际关系看,美国盟友众多。联合国等诸多国际组织大都受其操纵或影响,更遑论其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与金融触手,胡萝卜加大棒之下,一呼百应。
 
从全球影响看,经过数十年潜移默化的运作和宣传,绿党坚持的“绿色转型”理念已经渗透全球、深入人心,发展中国家很多知识精英深信不疑,甚至已经成为左右政府决策的支柱力量。
 
劣势:主要来自于美国国内的草根和政治力量。
 
从就业前景看,传统能源和传统制造业等产业衰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是否能很快被新能源相关行业吸纳?否则,或引致茶党和“黄背心”们联手行动,为共和党所利用,在中期选举中失手。
 
从政府支出看,拜登雄心勃勃的政府支出计划,短期内将有效推动疫情后的美国经济复苏,并在全球范围内“大割一批韭菜”,但同时面临美元贬值、国内物价普涨、税负普遍提高等尴尬局面。如果经济复苏的成绩不能持续,抵消不了负面效应,下届总统选举或将易党。
 
从政治对手看,虽然共和党在参众及总统选举中失手,但输赢面很小,共和党支持面和群众基础依然坚固。在未来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拜登的政策效果失衡,甚至一个小小的政治黑天鹅事件,都可能是共和党未来四年决胜成功的机遇。
 
措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始作俑者,拉联盟、定规则、贸易制裁、技术垄断及金融控制等一系列组合拳轻车熟路。
 
1、与欧、日、韩、加、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结成“气候联盟”,形成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绝对话语权;
 
2、通过联盟制定符合美国利益的规则,通过规则控制大多数国家,少数不接受的国家将被美国及其盟友全方位限制,尤其在国际经贸领域;
 
3、依托美国技术建立各种国际标准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垄断,并通过各种“莫须有”罪名打压竞争者,如华为5G;
 
4、有条件的金融援助,在打开各国绿色能源市场的同时,也输出美国“制造”;
 
5、控制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停止对传统能源项目贷款;
 
……
 
这场大战,美国可利用的工具很多且效果卓然。如果拜登能维护住民主党的主动权,这场旷日持久的“碳排放大战”中,美国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都将看好。
 
欧盟,绿党的发源地,无论是欧盟各国精英的呼声,还是化石能源紧缺带来的隐忧,欧盟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最积极的呼吁者,也是“碳排放大战”的发起者。虽然欧盟加总规模大,但各个国家体量小,单个国家难以挑起重担——成为主导者。在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也仅仅用了“pity(遗憾)”小声表达不满。
 
纵使不能主导战局,这场大战对于欧盟依然意义深远:一方面依靠技术与金融优势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排放限额打压后发国家;更重要的是,可为打造“欧元-碳排放”体系参与全球金融收割打好基础。所以,欧盟的目标很清晰。
 
欧盟的优势与美国类似: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基本脱钩;可再生能源占比冠绝全球,接近20%,部分国家甚至接近80%;节能、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全球领先;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等技术至今无人匹敌。
 
全球影响力不足的欧盟,自然是紧跟美国,成为“气候联盟”二当家,狐假虎威,在技术、金融乃至国际贸易等领域一起围剿发展中国家,其一手打造的“碳交易”市场与“碳关税”概念也将成为气候联盟的有力武器。
 
至于日、韩、新、澳等发达“小弟”,自然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求现有秩序不被后来者打破,分享国际分工固化下的利益。、
 
二、 谁被动应战?
 
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大多实现了“碳达峰”,碳排放均处于下行通道。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待建,工业加快发展,碳排放与日俱增,没有例外。“碳排放大战”剑指何处,昭然若揭。
 
所谓“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在政权稳定的前提下,
 
优先目标:实现本国经济高速增长(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以及相关的能源供给安全和能源普及化等。
 
次要目标:污染和环境治理、教育普及和全面提升等。
 
当优先目标和次要目标冲突时,当然以牺牲次要目标为代价,例如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发展阶段。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各种污染依然非常严重。
 
至于“碳排放”,虽然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名义上将其作为政策的主要甚至首要目标,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赶鸭上架”,勉为其难。
 
既然这场大战并不以发展中国家意志为转移,那么被动应战的发展中国家是否有任何优势?
 
世界人口排名前列的发展中大国,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埃塞尔比亚、菲律宾、埃及、越南、刚果等国(先不考虑中国和北美的墨西哥)。在“碳排放大战”中,没有任何优势,但劣势显著。
 
首先,资金不足。实现能源低碳转型非朝夕之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多以传统能源为主,若不计成本投入升级改造,本国能源成本必将急速上升,对本国工商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巨大打击,甚至连能源普及率都将倒退,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当然,无法获取外部贷款也将限制本国传统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以印度为例,煤电占比超过70%。2018年,莫迪政府宣布所有村庄实现电力供应。“各村庄都通电了,然而约有1.63亿印度人仍然过着没有电的日子”,《印度时报》当即打脸。事实上,一个“高达”55美元/户的太阳能LED灯方案,就因成本过高被印度政府放弃。
 
其次,技术短板。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技术要求门槛较高,单一可再生能源难以满足一国所需。在各种“绿色”基金的诱惑下,本国市场极易拱手于人。一旦形成依赖,本国技术性企业再难有出头之日。
 
最后,能源安全。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传统能源,不少国家的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能源普及性较低,能源安全始终是发展中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如果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及终端电气化程度,发展中国家能源安全,包括电源、电网、运维、技术、系统、制造等将更多地依赖发达国家,更多地被发达国家掌控。
 
发展中小国在“碳排放大战”中更没有话语权。
 
三、冲突的焦点
 
气候灾难作为高悬人类头顶的众多“达摩克里斯之剑”之一,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升温速率已成为众多国家精英之共识(详见《碳排放大战①:前生今世》)。
 
已经并正在制造气候问题的发达国家,一边理所应当地享受着高排放生活,一边却毫无愧疚地要求追求同样生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牺牲来保护地球,甚至连责任都不肯明确分担,冲突的焦点非常突出。
 
历史排放问题如何平衡?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指责他国的发达国家,并非“气候斗士”所标榜的那般清白无辜。毕竟,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骤升的趋势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
 
从工业革命以来(1850-2018),保守测算,美国累计排放598亿吨,是中国的两倍以上,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总和,是当之无愧的“碳排放之王”。欧盟也以385亿吨“屈居第二”。
 
气候变化不单单是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发达国家长期累积的历史排放,才是产生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人均排放不公如何补偿?
 
即使只看当前,从人均碳排放出发,除资源国外,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应有同等碳排放权。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以美国人的方式生活,地球将难以承受!”奥巴马曾说过。那如果每个人都按美国人的方式生活呢?
 
美国前副总统、气候先锋阿尔·戈尔住宅的耗电量是美国平均水平的21倍。气候特使克里,哪怕是去领取环保奖章,也不妨碍其乘坐人均碳排放是客机40倍的私人飞机。不知这两位美国民主党领袖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消费国排放如何核算?
 
从生产者角度去核算温室气体,确实数据易得,操作方便。目前各国的排放清单也是这样编制的,但这样真的合理吗?
 
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顶端,高碳产业早已转移,享用着廉价资源与工业品不用担责。而发展中国家不断生产,通过外贸出口满足他国消费需求,不仅要承担“减碳”大任,相互之间还要在发达国家的“指导下”抢夺本已不多的发展空间。
 
能源生产国境遇相对较好,虽然世界人均碳排放前十的国家多为资源国,却少见西方阵营的指责。毕竟,真惹火他们,或许就买不到足够的油气。但是,一旦西方阵营可再生能源转型成功,资源国的“碳排放权”必将受限。
 
消费者理应承担其消耗物品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
 
四、大战之走向
 
以上种种不公,让“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被广泛认同,发达国家必须对气候变化承担更多责任。然而,涉及到具体的减排责任、资金与技术支持等问题上,依然分歧严重,不打过一场“大战”,势必难见分晓。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但大战的结果并非注定。
 
对于西方阵营而言,大战动员早已开始,发达国家纷纷结盟,各种手段推陈出新,只待“对手”入毂。
 
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尽管劣势颇大,不得不被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优先级,按照发达国家要求,打造“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与交易体系,为本国发展套上枷锁,以应对可能的贸易与金融制裁。
 
但发展中大国并非没有一战之力,首要条件是团结一致,不给西方阵营逐个击破的机会,才能不惧制裁,打破发达国家“先到先得”的丛林法则,在未来的全球利益分配中,取一杯羹。
 
其次,必须抱有鱼死网破的底线思维,才能在这场大战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毕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具体应对措施,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工业,逼迫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对本国可再生能源、节能、污染治理等方面无条件支持,而不是趁人之危;
 
二是组建或加入全球碳交易市场,要求发达国家以购买本国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减少本国碳排放,获取经济补偿;
 
三是组建贸易同盟,抵制“碳关税”,推行“碳消费税”。
 
对于小国而言,由于工业体系尚不完备,毫无谈判筹码,无论是何方取胜,他们大概率只能止步不前,安心于农业与旅游业,为地球生态保护出一份力,区别仅仅是经济补偿的多少而已。
 
这是一场大国才有资格参与的大战。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单位为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该机构专注于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等能源相关行业的深度研究、评估和咨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