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实现能源革命
学习时报 / 2021-10-13 16:50:16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阐明,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自18世纪中叶起,化石燃料随着工业化进程得到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各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种植养殖、工业生产、电力生产、交通运输、取暖制冷等产业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向大气层释放着温室气体,继而引发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危机,碳中和势在必行。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是必由之路,任何“一 刀切”“运动式”“片面化”的举措都将适得其反。
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碳、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使中国传统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步且处于高位。必须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创新,广泛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正如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达成“双碳”目标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协作。需系统性通盘谋划,制定覆盖全面、节奏明晰的“双碳”路线图,处理好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国内与国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低碳与民生的关系。
需出台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积极采用节能绿色低碳技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绿色新兴产业和低碳技术;坚决打击违法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同时,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培育绿色发展文化氛围,在消费环节中有意识地节约能源、避免浪费,主动尝试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从国外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实现“双碳”目标将会带来覆盖各行各业的长期调整,但这种调整不能以损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代价。为实现“双碳”目标所推行的一切变革,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都能享受到绿色低碳发展的福祉。
稳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等减碳工作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安排、整体性推进,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坚持前瞻性思考。在2030年碳达峰的基础上,聚焦2060年碳中和最终目标。深入论证“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科学谋划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按照2030年、2060年两个重要节点制定分阶段行动计划,避免走回头路、翻烧饼。
坚持全局性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作用、市场对创新的支持作用,突破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产业应用到市场推广的掣肘和瓶颈,真正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市场化布局。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制定差异化的策略。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推进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确保能源安全。
坚持战略性安排。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我国的能源体系在能源转型中需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在低碳化发展进程中,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坚持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并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
坚持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制度优势,激发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落实各方责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挥好绿色金融对各产业低碳转型的支持,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低碳改造。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实现能源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能源发展指明方向。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无论是从碳中和角度还是高质量发展角度看,低碳转型的核心都是节能。这都需要坚定调整产业结构,严控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规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利用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推动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技术加速商业化。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优化工业耗能,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供给侧减碳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需要着力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9.760, -1.08, -9.96%)、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供应增量主体和主导能源。同时,将核能作为实现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基荷能源。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为短期的兜底能源和中长期的辅助能源。通过系统规划、有序实施,逐步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的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这需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将绿色低碳技术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能源生产方面,重点攻关新型光伏电池、海上/高空风电、氢燃料电池、高效储能等前沿技术。持续推动核能技术的进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核电的经济性,降低绿色溢价。能源消费方面,引导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等高耗能领域更广泛地采用智能化、电气化技术,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固碳技术方面,鼓励企业、高校研发碳捕捉技术,加速商业化进程。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发电企业要持续降本增效,加大新能源比例,积极探索分布式电厂和能源综合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电网要进行深层次的角色转变,从传统仅负责输配电的“物流商”升级到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顺应电力系统分布化的趋势,为用户提供发用储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
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加大海外能源类矿产开发力度,重点关注低碳背景下的稀缺金属资源。鼓励外资参与国内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在不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允许外资控股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以“鲶鱼效应”促进国内同类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