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刘世锦: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需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 详情

刘世锦: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需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

能源基金会 / 2021-08-31 22:51:26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一次技术创新和投资的重大机遇,一场配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与生产方式、发展理念与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降碳问题不能单一处理,而是要推动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
 
中国总体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有区别。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已经结束,污染与经济增速放缓,核心更多在于碳减排上中国目前的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生态修复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鉴于国情差异,中国的减碳过程需强调四个方面协同推进。
 
首先,从降碳和减污的关系来讲,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深圳的经验证明二者同源性高达70%—80%。但放眼当前,清除污染呼声很高,减碳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在于,减碳益处惠泽全世界,而成本却必须由自己承担,那么,利用这种同源性解决这个矛盾就很有意义: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反之也可利用协同效应,用减少污染来带动降碳。通过生态增绿的协同增加碳汇。深圳的“三达”数据提供了很好的相关经验,空气质量达标、碳达峰、经济同时达到高质量增长。
 
其次,绿色技术和投资将会对中国提供巨大的创新和增长的新动能。从根本上而言,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在绿色技术驱动下,大规模、系统性对技术更新换代,把传统技术换成绿色技术。由工业文明迈向绿色文明,其技术就应当是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技术应实现三个目标: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和零排放;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的低成本。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发挥创新能力。近期,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组织中外专家开展了深入研究,已提出城镇化进程中水、能源、交通、建筑、土地利用和规划、食物六大领域20项重大绿色技术,建议“十四五”期间逐步推广。
 
其中,绿色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绿色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通过在污染防治领域做“减法”, 在低碳和零碳的新技术、催生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绿色投资上做“加法”“乘法”来稀释。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枯竭,这将会带来百万亿级别的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前所未有的新的来源和机遇。
 
第三,讨论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主要采取从上而下、层层分级的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的办法,但需要防止降碳被滥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现在逐步转入碳中和,在整个绿色发展体制上必须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这里提一个框架性想法:首先对生态账,建立一套生态服务资本价值的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账户和生态交易。碳也是如此,建立碳核算、碳账户和碳交易。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核算、绿色账户和市场交易。其中,绿色责任账户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GDP,表示增长;生态元,即对生态资本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碳排放;其他污染物排放。绿色责任账户以生态元计量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为正资产,单位GDP产出界定生态元提供责任,把一般污染物排放看作一种短期负债,把碳排放看作一种长期负债,这就形成一个绿色责任的账户。同时,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相对应,建立各级政府包括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企业、个人绿色账户,确定各个主体的减排责任。
 
最后,必须正确处理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的关系。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以后,全社会的碳资产已经开始重新定价,高碳排放的长期资产价格将会下降,会引起价值的重新评估,有可能触发金融风险。另外高碳产业的退出需要系统的安排,包括替代技术的引入、接续产业的培育、员工退出安置和再就业培训、金融风险防控和相关企业关闭重组等机制和政策安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的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减少碳排放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未具备绿色技术的背景下打乱正常供求秩序。
 
总体而言,需要立足长远,稳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就是适得其反。所以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稳步推进。过去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这次绿色转型中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我们着眼点还是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有了新的才能替代旧的。所以这件事情需要从长计议,在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的转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