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会员中心]
[退出]
注册
会员登录
会员服务
搜 索
首页
要闻纵览
中宏论道
决策要参
课题/内训
资料订阅
往届回顾
往届嘉宾
最新活动
政策法规
首页
>
双碳
> 潘家华:“碳中和”概念不能走偏 详情
潘家华:“碳中和”概念不能走偏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1-05-11 09:21:36
导读:在“碳中和”不断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上议程之际,该领域内一些专家却认为,各界至今对“碳中和”的理解仍存有诸多亟待澄清的误区。
5月8日下午,在“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立大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指出,一提碳中和,森林碳汇、水稻养殖等诸多领域都热情高涨,大有“大干快上”、喧宾夺主之势,然而这些领域都是气候中性碳,依靠栽树推动碳中和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对于超过百亿吨的化石能源碳是“杯水车薪”的。
他强调,碳中和的主攻方向在于能源。然而能源“双控”要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控制的是化石能源碳排放,二零碳能源则多多益善。关于碳交易市场,他认为,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企业数量较少、易形成寡头,碳排放长期趋于归零,碳交易市场不可能做大做强。
潘家华指出,发达国家从达峰到中和多在50年以上,而中国只有30年,这绝非易事。那些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碳中和也将迎刃而解的观点并不符合现实情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成立。
以下为潘家华题为《碳中和:不能走偏了》的演讲节选(21世纪经济报道略有删节调整)。
不能指望栽树实现碳中和
关于碳中和的解读,现在有些理解走偏了。以前对碳的关注度并不高。2020年9月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碳中和,而且在中央多次
会议
上要求落实。国家一句号令,千军万马、上上下下都积极表态推动碳中和,这是没错的。但问题在哪儿呢?感觉有些喧宾夺主,非二氧化碳、森林碳汇、水稻养殖甲烷等等很热闹。但实际上,碳中和主要或基本上指的是化石能源的碳,其他的碳相对于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碳中和的主攻方向。
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多少呢?80%。甲烷中间至少有40%是由化石能源产生的,30%氮氧化合物也是化石能源产生的。所以要抓主要矛盾,这才是正道,才是正理。绝对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一说碳中和,似乎什么领域都可以做贡献。
现在广为流传的碳中和“天平图”,实际上是错谬的。在“天平”一侧,大量排放依旧,另一侧,则靠碳汇来中和。从科学上讲,这是错的,原因是:绿色植物是碳汇,也是碳源。这些绿色植物叫气候中性碳,它们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它是生命体要死亡、要枯枝落叶,最后又回到了大气,怎么可能是永远的碳汇呢?
在某一个时间段,绿色植物可以有这么一点碳汇,从长远来看,植物碳循环是气候中性的,不要以为,栽了树就可以把碳给中和了,从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说到碳汇,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也只有12亿吨。而中国2019年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4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102亿吨。即便是真的碳汇,要中和年总量超过百亿吨水平的化石能源碳也是杯水车薪的。
所以森林植物的主要功能不在碳汇,而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烧有碳排放,但是,生物可以气化替代天然气,生物乙醇可以替代汽油,生物型碳可以替代煤球,生物质可以直接燃烧发电。这才是森林植物的真正功用所在。
碳中和,真的不要走偏了。农业林业的碳,多属于气候中性碳,碳是来自于大气中间的。牛吃草、猪食料、养殖业释放甲烷,又回到了大气,它们都是气候中性的。
调整能源结构,不宜限制总量
碳中和最直接、最直观可测的是能源、能源,还是能源。没有捷径可走。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碳,我们需要的是能源服务。煤发的电是电,光伏、水发的电也是电,两者是均质产品,和来源没有关系。
所以德国最初说在2042年把煤炭归零,后来提前到2038年,现在明确2030年将煤炭归零。德国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做得非常详细,基本上都是化石能源,其他的微乎其微,也没有什么大量碳汇的表述。
关于碳中和,我们的政策必须要理性。例如能源“双控”。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干什么呢?该控制的是化石能源,零碳能源多多益善,为什么一定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呢?如果一个地区有无限风电、光电,完全可以大力开发利用,控制总量是没必要的。
我们必须承认煤炭对中国
经济
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没有煤炭,中国的
经济
发展到现在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表明,煤炭还有未来,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关于氢能,这是二次能源,如果它是源自于化石能源,依然是高碳的,未来氢能必须来自零碳的可再生能源。
全国
碳中和
,是一盘棋,要协同,不可以单打独斗。比如大西北风光无限,大西南水电潜力非常大,东南沿海是经济重心,相对来讲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力强,陆域空间小,但是海洋风电也有很大潜力,由于可再生能源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或不可控性较强,必须要区域协同,多能源品种协同。
从国际上看,咱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定位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碳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要认清我们现在不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现在的碳在全球的占比,超过1/4,2020年,超过了OECD经济发展合作组织所有经济体的总排放量,人均上,我们早已超过欧盟水平,正在逼近OECD人均。
实现
碳中和
,我们当然有难度,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因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发达国家
碳达峰
都是自然达峰,没有什么人为干预或约束。我们现在是要人为压峰、降峰,所以这是我们的难处所在。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从达峰到中和,多在50年以上。我们总能量巨大,却只有30年时间,所以实现双碳目标绝非易事。
我们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碳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不尽然。美国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欧盟、日本人均5万美元,在碳的问题上仍然举步维艰,中国2020年刚过1万美元,低于高收入国家最低起点(人均12600美元),以为我们通过发展就能降低排放并不现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这儿并不成立。
关于碳市场。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市场手段很有用,但是必须要清醒的是,从长远看,碳交易市场不可能蓬勃兴旺,市场功能也很有限,因为配额交易必须要交易成本低、交易主体多。而碳是无形产品,要核查、登记、交易,众多环节且不说寻租,更不说腐败,正常的运行其成本就很高。而碳交易市场中,化石能源排放大户大都是上游原材料企业,这些企业数量较少,易形成寡头;上游企业也可以轻易将碳成本转嫁出去。而从全球看,2050年前后,不少国家开始接近碳中和,最后
碳排放
大体归零,所以碳市场不可能做大,也不可能做强。
所以,美国倡导并植入京都议定书的三大市场机制,即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但美国都没有参与;欧盟在2005年做了碳交易体系,但15年来,苟延残喘,也谈不上生机和活力。
(作者:夏旭田,缴翼飞)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潘家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系列报告》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有哪些要求
王明姬: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多项房地产税收政策迎调整
专项债回收闲置土地细则明确 盘活存量土地促楼市止跌回稳
客观认识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负责人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税收政策答记者问
财政部: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即将推出
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推动冰雪经济万亿级大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热点文章
丁薛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
证监会:将加快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能源碳中和可能这么做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贡献国资央企的力量
碳中和背景下 工业互联网企业“迎风起飞”
中金公司:碳中和经济学:反推式变革的七个思考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央行对金融部门将提供低成本资金等政策支持
科技日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核能将迎更广发展空间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
在国内低碳绿色转型的背景下 绿色金融借力碳中和,完善规则配套是关键
热点标签
碳达峰
碳中和
孟玮
碳排放交易所
碳市场
朱民
中国经济
碳交易
低碳技术
绿色低碳
低碳发展
节能环保
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
碳排放
冯德莱恩
全球经济
世界经济
碳达峰、碳中和
碳价格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低碳融资
碳期货市场
环境信息披露
碳排放权
绿色金融
绿色债券
实体经济
低碳经济
鲁政委
吴伟光
森林碳汇
高质量发展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
碳中和经济学
碳减排
绿色转型
节能降耗
夏建涛
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