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徐锭明:实现碳中和需要全民动员 详情

徐锭明:实现碳中和需要全民动员

环境与生活杂志 / 2021-04-28 10:20:16
原标题:专访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实现碳中和需要全民动员
 
◎本刊记者  郑挺颖    ◎于宝源  
 
徐锭明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碳排放、碳达峰”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安排。那么,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具体应从何处着手?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应该如何制定?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该采取哪些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碳达峰”具有怎样的划时代意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鉴于此,《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于3月29日采访了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徐锭明。
 
图|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徐锭明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涉及各行各业
 
《环境与生活》: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碳达峰和碳中和这项工作,您对碳中和有怎样的理解?
 
徐锭明:碳中和这项工作涉及各行各业,是全国人民的事情,已经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中央提出:“我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从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这个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中央又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是我们治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大考”,所以要做好碳中和这项工作,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要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要抓好绿色低碳发展,首先要弄懂碳中和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碳足迹?什么是生态足迹?什么是生态和碳的平衡系数以及碳的生产力?等等。我们只有打赢这场硬仗,赢得这场大考,中国人民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否则中国没有出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全世界走在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果全世界人民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那么需要2个地球。如果全世界人民以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那么需要4.8个地球。如果以全世界人民平均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需要1.6个地球。因为地球已经容纳不下我们人类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否则人类没有出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就在这里。
 
“两化两转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 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
 
《环境与生活》:怎样理解习主席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
 
徐锭明: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后又在2020年10月29日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我们要深刻理解五中全会精神。我个人通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后,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二三四五”读懂“十四五”:“一”是一个主题。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二”是两个阶段。即衔接未来5年和15年发展;“三”是三个新。即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四”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写入战略布局;“五”是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中国发展。如果再对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炼,实际上就是两句话:“坚持三个根本,实现三个根本”。即改革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14亿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证。刚才提到的“三个根本”就是五中全会的根本精神。“三个根本”用什么来支撑?什么是抓手?怎么来实现?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即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三化“是支持三个根本的支撑,三个根本的抓手只有抓住三化才能实现。
 
五中全会对能源的方针是什么?今年两会提出了“三要”:“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的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地区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长期坚持的要求。”“三要”延伸到碳中和也适用,即碳中和不只是对能源工作的要求,是对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对所有地区的要求,是长期坚持的要求。
 
“用科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以绿色完成能源革命目标,以科技实现能源革命目标”是五中全会对能源工作的总要求。根据五中全会精神,我将其总结为四句话:“早达峰早主动,早中和者占先机,达峰中和拼科技,战略转型看绿色。”两会精神是对五中全会建议的具体细化和落实,能源行业要乘五中全会绿色之浪和智能化之浪破浪前进,推动能源革命。以碳中和破绿色化之浪,以数字化破智能化之浪,各行各业都要进行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上“两化两转型”是中国全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
 
抓住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化则生,高碳顽固则死;数字化则生,固步自封则死。这里的死指的是退出历史舞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能源革命的第一大支柱。未来绿色化的主战场在哪里?能源革命、能源发展双循环的主动脉在哪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哪里?我个人认为:“绿色化的主战场和双循环的主动脉就在于分布式和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就在于两化深度融合与建设能源互联网。”
 
《巴黎协定》的根本内容 就是淘汰化石能源
 
《环境与生活》:现在有观点说我国能源格局还是要以煤炭为主,还在高碳能源里面打转转,提倡煤碳清洁化利用,也有观点认为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过快,您怎么看? 
 
徐锭明:我曾先后写过《从容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和《从容迎接后煤炭时代的到来》两篇文章,均提出了:“能源要革命,煤炭先革命,煤炭不革命就革煤炭命”,这一共同的核心观点。《巴黎协定》的根本内容就是淘汰化石能源,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没看过巴黎协议,也没看过关于升温1.5摄氏度的报告,我认为这不行的,一定要看的。
 
接下来,我讲一讲碳达峰碳中和应该怎样做。碳达峰碳中和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碳排放相关知识,所有干部都要学习。中央讲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第一,要加强学习。加强全民关于气候变化、关于生态文明、关于碳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如果不学习领导干部就不知道抓什么,不会抓,不敢抓,不想抓,因为碳中和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为什么?因为第一要花钱,第二要有科技。当前,全球已经进行商业运行的碳捕捉项目有多少?在哪里?中国有几个?在哪里?所以说,要做到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就是人人学习气候变化有关知识。可以说:“气候变化人人有关、人人有责。”
 
一棵树生长一立方米木材需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排出1.62吨氧气;我们每人每天呼出二氧化碳约1140克,我们人吸收的氧气70%来自于海洋,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50%回到海洋,这些基本知识我们都要知道。为什么要低碳呢?15年前,我在原环保部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专门讲过:“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的有效方式方法以及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同课题,低碳经济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低碳经济需要发达国家更多的承担。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要做好四项基本工作。一是查清碳足迹,摸清本底是基础。中国1个家庭平均每年排碳3吨,各行各业都要查清;二是编制碳预算,总量控制是手段;三是鼓励碳交易。市场推动是方法,有什么能源就有什么金融;四是人人行动,倡导低碳生活。另外,还要抓好“立法研究、公民教育、本底普查、技术研发、预算编制、市场培育、金融创建、示范推动、国际交流、国防动员”这十项工作。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需要大自然,人类走在不可持续发展的路上,人类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下面,我再讲一讲低碳道路中国该怎么走?“学习之路、研究之路、法治之路、渐进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生态文明之路、天人合一之路”,以上这些路今天我们都必须要走。今天你低碳了吗?每节约1摄氏度的电,减排1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的二氧化碳;少喝1瓶啤酒,减排二氧化碳0.2千克;少开1次车,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8.17千克;用手洗代替1次机洗,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0.3千克;少买1件不必要的衣服可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气候变化,人人有责,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建议。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经济学家思维 还要有生态学家思维
 
《环境与生活》:您认为关于碳中和、碳达峰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经济学家思维,还要有生态学家思维。是这样吗?
 
徐锭明:是这样的。我一直倡导人要有四个思维。即:数学思维、生态思维、市场思维、熵论思维。很多外国人不懂生态文明。2012年,我们在巴西里约开会,解释半天,人家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讲的生态文明就是我们所讲的自然资本。”生态思维有人是不懂的,我给大家推荐《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是美国科普作家生态之母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古人讲“天人合一”,习近平总书记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生态思维,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没有生态文明共同体 就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
 
《环境与生活》:您刚才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天人合一,这三者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徐锭明:因为没有生态文明共同体就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概念,生物圈概念,要懂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发展。美国在太空打造第二个生物圈,太空舱就是个循环。美国人第一次太空计划给人类带来了近2000种技术。我们常见的尿不湿、二维码都是第一次太空计划带来的。美国人第二次太空计划带回了他们以前登陆月球扔下的垃圾和排泄物。
 
他们要研究人类这些无意中留下来的东西在月球环境中能不能生成微生物?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绿色循环概念。以前人们生产物品,使用后仍掉,现在要360度循环。知道一个塑料可乐瓶子可以循环使用多少次吗?15次!所以要建立生态循环思维。地球的水全循环一次需要2000年,从摇篮到摇篮,这就叫生态。我为此总结了四句话:“自然依赖平衡、生命在于循环、你我互为摇篮、同体共生繁荣。”同体共生繁荣指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去年,在我国疫情肆虐的时候,我写到:“当下面对疫情最值得期待的是有效的疫苗与全面的病毒普查与监控,没有疫苗不可言胜,没有普查不可言控,加快研制病毒疫苗,加快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和监控防疫系统。无论哪个国家率先在这两方面得以突破,那么基本可以宣布在与病毒的博弈中胜出,但是需要所有国家明确的是,世界贫穷地区没有走出病毒阴影,大流行就不可能最终结束。世界性疫情没过去,中国疫情过不去。”
 
我认为,新冠疫情不单单是一种病毒的问题,而是一场综合性的危机。“气候危机和健康危机”是未来人类将面临的两大危机。新冠疫情不单纯是一场健康危机,从全球来看更是异常病毒引发的关于健康、经济、人性、战争的综合性危机。新冠疫情是全人类同新型冠状病毒的较量,也是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较量,同时还是国家动员能力的较量,民族人心合力的较量,人类人心本质的较量,经济恢复能力的较量,思维认知能力的较量。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治不过是更大规模的医学。”我是个思想者,我喜欢思考。我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广大读者朋友们:“要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年轻人要改变,老年人也要改变。”
 
实现碳中和目标非常艰难 需要我国全民动员
 
《环境与生活》:有专家认为2060年碳中和这个目标对中国的挑战很大、难度不小,甚至会削弱中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对此,您怎么看?
 
徐锭明:第一,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外国人要我国这样做,而是我国内生发展必须做的事,要走的路。因为高质量发展,它必须是绿色的、低碳的,这是必由之路。如果不走绿色、低碳的发展就不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人民需要新的“三高”,不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而是“生态的高颜值”、“发展的高素质”、“生活的高品质”,所以我们需要美好的生活。新的“三高”与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是一脉相承的。人民需要怎样的生活?什么叫美?什么叫美好?什么叫美好生活?与之对应的三个英文单词分别是good、best、art。只有art(艺术)才是美好生活,否则都不是美好的生活。人们要有美学境界,现在很多人都不懂美。苹果手机为什么卖得好!乔布斯为了琢磨这个东西几天几夜不睡觉,思考最美的设计。乔布斯说,不需要做市场调研,我拿出来的东西是你们想不到的东西,但他是你们想要的东西。
 
我认为,人类通过科学认识世界、通过技术改造世界、通过艺术美化世界,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碳达峰、碳中和确实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势必要加大投资,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碳中和。西方发达国家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走向碳达峰的,而我国只有10年的时间要实现碳达峰、40年的时间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一项极不寻常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需要我国全民动员,否则完不成这一目标和任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说话是算数的,说到就要做到。
 
第三,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现在很多产业是要淘汰的。比如:我国的火力发电机组投入运行的年限才十几年,而国外的火力发电机组已经运行四十年了。淘汰不是浪费了吗?我们要考虑用什么方式进行低碳化使用。最让我担心的事情就是,“我们用着智能时代的技术,拿着工业时代的钥匙,晃动着农业时代的脑袋,却想开数字时代的大门。”科学家研究发现,未来上网的电量将源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也就是这些所谓的垃圾电或者间隙电。因为有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调峰,所以可再生能源对电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也必将会成为上网电量的主要来源。
 
《环境与生活》: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难这件事令人诟病,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徐锭明:要改变思维,新的科技带来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带来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视角带来新的思维。中央讲过我们一定要有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恩格斯也说:“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当前,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在不断降低,能源领域的发展不取决于对资源的占有,而是取决于高科技的突破,所以我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降低和科技的进步,上网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遵从“十六字”方针 推动我国能源发展
 
《环境与生活》:为什么智能化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弊端?
 
徐锭明:电网的智能化和能源互联网一定要发展储能,储能是智能化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能源规划》对储能工作有明确的指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各领域、各品种、各环节、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多形式、多用途、多目标发展储能。为什么要储能呢?我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内容里面提炼出储能六个离不了,即:“能源资源提高效率离不了;推动低碳能源发展离不了;确保区域能源安全离不了;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离不了;建设分布式电源离不了;智能电网建设与使用离不了。”我想“储能六个离不了”,把储能的重要性以及对智能电网的支撑作用讲清楚明白了。能源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我曾给能源互联网下过一个定义。即:横向多种能源互补,纵向能网协调,终端电能不断扩大。“可再生、分布式、互联、开放、智能”是能源互联网的五大特点。能源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人人享受智能生活,人人个性充分满足,人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人成为自然成员。另外,智能电网干什么?用户智能是电网智能的基础;用户意愿是智能电网的前提;能上能下是电网智能的要求;节能减排是电网智能内涵;新能源发展是智能电网的必然。
 
除了智能化电网和能源互联网之外,分布式能源也很重要,我还特别为此编写了一段话:“发展分布式,体制需改革,依靠千万家才能支撑网,调动积极性政策要配套,家家能发电户户可赚钱,智能加储能清洁又方便,低碳在身边绿色我喜欢。”关于能源互联网,我能够给其一个最简单的描述:“天上一片云,地下端相连,恢恢织成网,服务千万家。”
 
已故的我国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创始人吴仲华先生提出中国能源发展应遵循的十六字方针:“分配得当、各得其所、温度对口、阶梯利用”。“十六字方针”就能够解决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问题。我将其延伸成为:“因能制宜、各尽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因时制宜、阶梯利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通过对以上“十六字方针”的思考,我以为,未来的能源的主战场就在于两化深度融合,未来的能源革命要走向分布式,过去是大电厂,未来是小电厂,原来是大集中,未来是分布式。
 
《环境与生活》:未来无数个分布式电厂会链接成一张网,哪里需要就能往哪里送?
 
徐锭明:是的。这就是所谓“天上一片云,地下端相连,恢恢织成网,服务千万家。”《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交通强国、能源革命、数字化发展作为三大突破点。《五中全会公报》中关于能源方面的笔墨虽少,但笔墨很重。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煤炭、蒸汽机,这是能源和动力。除此,还出现了印刷机,以前西方世界是没有公立学校的,因为没有印刷机就没有课本,那么有了印刷机以后,西方就建立了公立学校,随之培养了掌握新一代机械化的蓝领工人。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石油、内燃机、电报和电话,有了电的保障,就有了信息大数据与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又有了新式的交通工具。
 
《环境与生活》:您看好氢能的未来吗?
 
徐锭明:我看好。中央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给中国能源工作者定了四项任务:“第一,要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第二,要成为生态红线的守护者。第三,要成为无碳能源的开发者。第四,要成为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十三五”规划中能源规划部分的亮点是什么?就是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全方位、全领域的构建智慧能源体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国这一代能源工作者的长征路是什么?就是要构建智慧能源体系、要建设能源互联网、要发展可再生能源、要完成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大任务。怎么来完成这四项任务?要依靠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大数据、互联网及引导我国走向未来的新科技。有什么样的能源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工业体系和社会生产力。我们要推动能源革命,需要迎接新的信息和新的技术,需要四个立方。第一个立方是Z,零立方。什么是零立方?使用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为零、固体废物排放为零、水污染排放为零;第二个立方是U,利用。什么是利用的立方?能源利用有热能利用、冷能利用、电能利用等等,简单把三个利用归结为利用的立方;第三个立方是G,绿立方。什么是绿立方?生态是绿的、生产系统是绿的、生活系统是绿的,生态、生产、生活是G立方;第四个立方是W,理解为社会、企业和个人的立方。
 
氢能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四个立方:“氢能革命、能源革命、建立能源互联网实现智慧能源。”
 
未来经济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什么?闲置就是浪费,使用而不占有,未来人人都有汽车用,不用人人都买车。今天是30辆汽车为一个人服务,未来是一辆汽车为30个人服务。
 
随着能源革命、绿色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废物将会消失,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坟墓”。如果我们讲生态还有坟墓,那是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态。讲到生态就没有坟墓,生态是从摇篮到摇篮。新的能源革命是长征,我们要爬雪山过草地,我们要攻克娄山关,氢能就是长征路上的关口,我对中国未来的氢能发展充满希望,相信能走过这一关。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科技进步是惊人的,今天来了明天走了,有人讲是秒杀,前两天我在论坛上说不是秒杀而是毫秒杀。为此,我写了个顺口溜:“秒杀算什么,毫微纳皮飞,在线相同步,数据变黄金。”
 
人工智能正向我们走来,现在处处是数据、时时皆计算,万物互联网,无处不智能,全球数据化,人类比特化,万物互联网,人人互联网。氢能的发明和制造将进一步走向人工智能的阶段,国外有阿尔法狗,我们要养“中国狗”,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改变未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现实需求,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进步。人工智能给创新者添动力、给创业者添活力、给消费者添福利。
 
《环境与生活》:您觉得未来的几种新能源中哪些是更有前景的,是应该重点发展的?
 
徐锭明:根据专家们分析和预测,碳达峰、碳中和将催生巨大的产业机遇。未来10年我国要新增12亿千瓦以上的太阳能和风电项目。1千瓦的投资大约是1万元人民币,12亿千瓦装机就将带来12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市场。12亿千瓦是不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这只是底线,上限不封顶。专家认为,风电加上太阳能的装机容量要在已有5亿千瓦的基础上翻两番,翻两番则是20亿千瓦。我认为,还要再多一些,不只是能源,还有配套的储能。储能和电能要有科学的比例,要保证电网安全。
 
工业时代的能源安全和智能时代能源安全是不一样的,工业时代能源安全在于石油,智能时代的能源安全则在于电网和能源互联网。我之前专门讲过:“无网无电,无电无网,无网无电,一起停摆。”
 
只有拥抱新时代才能不被淘汰
 
《环境与生活》:目前的几种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技术是比较常规的,还有更好的吗?
 
徐锭明:现在有很多中储能方式,各种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哪种技术能独占鳌头?我认为,要百花齐放,要让市场讲话,任何人不可能包办,因为技术发展程度不一样。储能的市场群雄谁能占鳌头,技术突破是关键。多目标加上多方向,就是整个能源系统从生产、终端末端都要储能;多任务加上多要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万能方案有些难;技术开发要深化,材料创新不能忘(比如石墨烯等新材料),多种储能皆可出,不能死盯一个样。
 
我认为,储能是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是积极发展微型电网的保障,是普及推广电动汽车的重点。有电动汽车就要有储能站,储能是构建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环节,储能是能源生产、消费、使用各环节全过程都需要。储能必须结合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大中小型相结合。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当前,储能依然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一个短板。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我国的能源改革亦是势在必行,所以,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促进民族创新,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储能方面,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不能拘泥于原来的东西,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用别人的昨天解释我们的今天。对今天的掌控决定着对未来的把握,国外不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我们,卖给我们的时候后面已经有一手了,所以储能界要看清这个事实,立足于自主创新,把我国的储能技术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抢占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制高点。我国储能产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国家有一个总体的方案和路径,关键在于要具体落实国家对储能产业的规划。
 
目前,在储能领域,我国储能产业的人才太分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力量,因为国有企业没有精力搞研究,而民营企业又没有能力搞研究,但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能够集中精力干大事。所以,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引领和支持,把人才集中起来搞研究。
 
“新电改”有利于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有利于储能产业的发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开放我国的电力市场,打破垄断现状。
 
因为可再生能源是分布式能源,所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与智能电网更匹配。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德国工业4.0”所要形成的能源体系即“分散生产、联网共享”,所以,未来,人人都是能源的生产者,人人也都是能源的消费者。
 
未来,我国的能源改革,要打破垄断,培育市场,发展市场,这样才能够推动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及储能技术的进步。
 
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的升温,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已成为能源界的共识。业界认为,能源互联网作为一次能源技术革命,互联共享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能源生产消费模式,互联网基因高度开放的特性,也会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变革。当下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储能的根本问题。现在电力能源的特点是即发即送即用,只有把能源和智能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能源互联网。
 
“只有把能源和智能结合在一起,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能源,需要什么能源,谁需要能源,才能最终实现‘因能制宜各尽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因时制宜梯级利用’。”
 
这与“德国工业4.0”中所提出的“因能制宜、各尽其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我们要走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道路,就必须要依靠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未来、了解现代化,我们需要从零到一的进步,需要颠覆性的创新。
 
《环境与生活》:当前,关于氢能的争议很大,请您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发展氢能?
 
徐锭明:氢能是实现能源革命的第三大支柱。实现能源革命有五大支柱:“第一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第二是把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第三是用氢气、电池等技术来存储间歇式能源;第四是发展能源互联网技术;第五是新能源基础上的交通工具运用。”
 
氢能发展需要回答五大问题。第一,氢是什么;第二,氢从哪里来;第三,用什么样的氢;第四,怎么样才能用好氢;第五,如何打造氢能产业链。目前,全球的氢气产量里,90%以上都来自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欧盟的氢能发展规划已经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此前有多位氢能权威人士表示,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化石能源制氢(灰氢)为主,并配以碳捕集设施。我认为,氢能发展的主要困难在于成本偏高、关键技术受限、配套设施不完善、人才需要培养、二氧化碳需要妥善处理。
 
氢现在有灰氢、蓝氢、绿氢,我们需要的是绿氢,蓝氢需要加CCS(碳捕获与封存)。我国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做好十件事情:“氢能的质量、氢能的剂量、氢能的绿色、氢能的安全、氢能的成本、氢能的利用、氢能的设备、氢能的培训、氢能的法规、氢能的科普。”
 
氢能社会的未来已来,日本在筹办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建设了一个氢能社区,成为奥运场馆的基础设施。我国广东省佛山市也建立了一个氢能社区。
 
工业时代考核的是劳动生产率,互联网时代考核的是知识生产率,未来改变世界的是生态系统,而不是某一项技术。
 
未来能源发展要智能化、绿色化,也就是要建设能源互联网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从长远来看都取决于能源高科技的突破。因此要敢想敢创新,只有拥抱新时代,才能不被淘汰。
 
《环境与生活》:我们国家在绿氢方面做得怎么样?
 
徐锭明:当前,我国绿氢项目建设还很少。据我了解,燕山加氢站是北京市一家气体公司在房山区建设的第一座加氢站,于2019年底建成投入运营,服务于周边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通勤车、特种装备车等车辆加氢服务。今年9月底,这家公司将完成北京冬奥会配套加氢站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做好北京冬奥会保供保运保安全工作。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这家公司还将在北京设计建设运营70余座加氢站,在全国完成300余座加氢站建设工作,为全国氢能源燃料电池车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
 
(罗梦雁、班琳璇、张雪嫣对本文亦有贡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