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低碳绿色转型的背景下 绿色金融借力碳中和,完善规则配套是关键
新华财经客户端 / 2021-04-16 11:23:48
当前,“碳中和”概念引发市场热议,在国内低碳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与之相关的绿色债券发行获得机构青睐,受关注程度可谓“水涨船高”。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以“碳中和”等概念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将迎来大规模扩增。而在“绿色市场”喜迎发展契机的同时,环境信息披露不足、标准与国际仍有差别、债券评级模型尚待创新等问题值得关注。
“绿色”新产品不断涌现
近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了“东方欲晓12号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用于“碳中和”),这是上交所市场发行的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证券,涉及规模52.526亿元。
据了解,该期产品获得了银行、基金、证券等投资机构的踊跃认购,全场认购倍数达4.25倍,体现了广大投资者对优质“碳中和”产品的高度认同。
作为创新的金融品种,“碳中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将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政策的部署和支持下,再加上‘碳中和’产品对发行人有一定的形象宣传作用,我们预计,年内相关金融产品的发行量将大幅扩容。”中证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分析师高慧珂说。
毕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只有30年的时间,这在对市场主体提出了高要求的同时,也意味着金融支持不可缺位。
有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作为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力量,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启动以来,年发行规模始终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累计发行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银行此前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也预计,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左右。
无疑,未来必会有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碳中和”债券乃至绿色债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金融行业积极“总动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之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事实上,眼下国内金融机构对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面对“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业界各参与方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兴业银行方面介绍,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其正在逐步探索一条“寓义于利”“由绿到金”的路线。
截至2020年末,该行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16万亿元,绿色金融企业客户达2.98万户,表内的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与全行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持平,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行对公贷款不良率,已成为稳定资产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优质基础资产的“压舱石”。下一阶段,兴业银行还将围绕国家“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更积极的发展规划。
作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对全国范围内已发行且仍在存续期的800余只“实质绿”信用债券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3个细分绿色行业,从债券信息披露材料中提取出“碳减排量”“氮氧化物削减量”等环境效益指标30余个,不断总结分析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思路。
不仅如此,近期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还试发布了“中债-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该指数成分券由在境内公开发行上市流通的“碳中和”绿色债券组成,可作为投资该类债券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跟踪标的。
“绿色债券指数投资在中长期内可以作为资产多样化投资的策略,可以作为货币和大宗商品投资的风险对冲和避险投资金融工具。”多位受访的机构交易员表示,基于未来绿色债券投资的发展趋势,当前丰富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民币绿色债券指数正当其时。
机遇及挑战相生相伴
业内专家判断,为鼓励实体经济加快低碳转型,后续管理层大概率将出台更多政策措施,推动养老保险、银行等机构加大向“碳中和”领域的倾斜支持。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在此背景下,“碳中和”债券与绿色债券有望成为2021年债券市场的重要主题,成为上述机构助力碳减排投融资的重要标的。
不过,管理层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规范市场发展亦迫在眉睫。
首先,为了促使“碳中和”债务融资市场健康、高效发展,监管机构应尽快发布“碳中和”债务融资的统一标准。
其次,力促国内、国际绿色标准的互认同样至关重要。眼下,强化绿债信息披露责任,增加透明度和可信度,推广“中国标准”,增加人民币贴标绿债的国际互认范围应被提上议程。毕竟,只有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人民币绿债指数才能发挥国际公共服务品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中发挥大国金融职责,提供具有风险防御能力的人民币绿色安全资产。
再者,应明确第三方评估认证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明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发行前评估认证意见,并对第三方机构资质、人员等进行进一步细化规定。
“考虑到‘碳中和’债券均是要求定量披露碳减排环境效益的,为了方便发行人、券商进行相关信披,最好可以聘请外部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高慧珂称,“此外,在‘碳中和’债券存续期,也建议发行人持续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存续期评估认证,对募投项目的环境效益实现情况、环境风险情况予以持续跟踪。”
最后,风险防范的加固不容忽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将“低碳经济”等作为发展目标和重要战略的背景下,未来金融市场的投资格局必将面临巨变,即更多的金融机构将扩大对绿色资产的配置。无疑,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将使得人民币绿色债券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在国内建设绿债市场的过程中,除应培养长期持有型的境外投资机构,还需高度警惕外资利用人民币绿债进行短期套利投机,并对市场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的风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后续应当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路径,系统审视在此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全面检视业务流程,关注高碳资产的安全性,捕捉低碳转型的机遇,改造业务系统,更新业务理念,做好压力测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