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麦哲中国 / 2025-04-27 11:23:57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时代生产力跃迁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在“十五五”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错配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路径。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践案例,总结以下五种模式,为不同地区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
一、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立足禀赋,分层定位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战略定位紧密结合,避免“一刀切”的同质化竞争。我国区域间呈现“东技西能、南智北碳”的差异化特征,需分类施策。
东部地区聚焦创新策源与高端制造引领,依托技术密集、人才集聚的优势,聚焦前沿技术突破与高端制造升级。例如,上海通过高质量孵化器推动颠覆性技术转化,江苏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形成覆盖火箭制造95%零部件的产业链集群,预计2025年产值超1500亿元,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实体经济。
中西部地区聚焦资源转化与特色产业崛起,能源富集地区(如甘肃、内蒙古)可依托“东数西算”“西电东送”机制,发展绿电制氢、清洁能源衍生品等产业链延伸项目,资源型县域(如山西交口)通过绿色转型盘活传统产业,例如钢铁行业低碳改造、农牧加工数字化升级。县域经济强调精准定位“小而精”路径,县域需立足特色资源,如湖南邵阳推动中医药产业链融合,邵东市打造中药材市场;甘肃两当发展山地立体农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通过“飞地经济”“科创飞地”等模式承接发达地区技术溢出,如四川成都高新区以政策支持推动5G自动泊车场景落地。
综上所述,区域差异化模式需通过“评估—布局—协同”全链条路径,精准匹配禀赋与需求,避免重复建设。
二、产业分层推进模式:梯度衔接,新旧协同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构建“传统升级—新兴壮大—未来前瞻”的梯次体系,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传统产业数智焕新,以数智化与绿色化为核心,推动设备更新、工艺优化。例如,河北邯郸复兴区实施30多个数智化改造项目,推动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贵州通过算力平台赋能煤矿、化工行业智能化升级。通过“龙头引领+中小配套”模式,形成智能供应链协同网络,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新兴产业扩容提质,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八大领域,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落地。安徽依托大科学装置创新成果,构建“基金+团队+机制”的产业培育模式,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300亿元。扩大民营资本准入,破除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的隐性壁垒,激发市场活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元宇宙、量子信息等九大方向,构建“技术预研—资本护航—应用孵化”体系,北京朝阳区建设智能算力中心,打造AI工厂;深圳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应用。通过“耐心资本”支持长周期研发,建立风险容忍机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综上所述,产业分层需避免“未立先破”,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协同发力,形成动态平衡的产业生态。
三、创新驱动融合模式:技术穿透,要素重组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通过“基础研究—应用转化—规模扩容”全链条突破,实现量质齐变。强化基础研究与颠覆性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例如四川依托超算中心突破类脑智能技术,浙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支持新业态试验场建设,如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早期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例如贵州搭建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为新材料、能源行业提供基础模型支持。推广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技术,助力中小企业低成本改造,提升全链协同效率。优化要素配置与人才供给,构建“政府母基金+创投+耐心资本”多元投入机制,支持初创企业成长。完善产教融合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与研发需求,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例如东莞通过“工程师共享平台”解决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需平衡“从0到1”的突破与“从1到100”的转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技术迭代。
四、开放协同发展模式:内外联动,全球竞合
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要求打破地域壁垒,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网络。从国内协同维维度来看,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通过“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机制促进东西部资源互补,例如东部技术赋能西部能源开发,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强化成渝、关中平原等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创新能力提升。从国际竞合来看,强化差异化突围战略,沿海自贸区(如上海、海南)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体系。边境省份(如云南)打造跨境数字经济带,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合作。从制度保障来看,营造开放型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与技术,例如北京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人工智能大模型潜力,通过“负面清单+容错备案”管理模式,降低创新风险。
综上所述,开放协同需兼顾自立自强与合作共赢,通过差异化布局增强全球价值链话语权。
五、县域特色深耕模式:生态优先,三产融合
县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需以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并重,探索特色化路径。生态导向开发,如广东始兴县通过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山西陵川县打造文旅康养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三产融合与城乡联动,陕西千阳县以苹果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湖北潜江通过“因产延链”发展小龙虾加工与电商融合业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例如湖南邵阳通过“一家亲委员工作室”搭建政企协同平台。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国家发改委通过“链长制”补强县域产业链短板,例如河北武安推动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加大财政税收倾斜,支持欠发达地区创新要素集聚。
综上所述,县域发展需平衡“绿”与“富”,以EOD模式激活生态资源价值,避免粗放式扩张。
结语
“十五五”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区域、产业、创新、开放与县域五大维度,构建差异化、梯度化、协同化的实践路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要素活力,通过技术穿透重构产业生态,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百花齐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万桃 来源:麦哲中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