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五五规划编制 > “十四五”时期 我国流通领域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详情

“十四五”时期 我国流通领域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财经智库CASS 作者:依绍华 / 2021-03-25 09:57:09
“十四五”时期 我国流通领域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将进一步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性作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既为流通业大发展带来新契机和新机遇,但是也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立足当前,展望“十四五”时期,流通领域面临以下主要变化和挑战。
 
首先,流通产业地位更加重要。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运行体系已由生产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流通产业与消费端直接对接,拥有获得消费需求信息、把握消费变化趋势的天然优势,能够更好地整合生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建立快速响应的需求导向产销对接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产业由承接生产部门产品实现商品价值“惊险的一跃”,转变为引领产品生产实现商品价值;不但承担实现价值功能,更参与创造价值过程,并将市场微观主体紧密链接在一起,推动经济体系顺畅运行。流通产业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中与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
 
其次,流通产业功能更加突出。根据马克思的流通本质观,流通产业是“商品交换发达形式”的产业载体,主要针对商品流通及其相关服务领域。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竞争加剧,服务在产品制造过程及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流通产业内容随之进行扩展,由商品流通拓展到商品及其附带的服务流通过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其内容进一步拓展为商品流通、要素流通、产业流通等在内的大流通范畴,强调流通产业在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其涉及面广、关联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功能,使其成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的全面性、支撑性功能。
 
最后,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更显紧迫。在技术进步推动下,以新业态为引领的流通业态创新推动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但是与“十四五”时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要求相比,流通产业发展质量和流通产业效率尚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流通产业亟待在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企业效益和产业安全等方面对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从长远角度、全局角度规划流通产业发展,将流通产业与国内大循环紧密结合,以更好发挥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推动流通产业更好地与生产体系对接,提高流通效率,统筹推进流通高质量发展,为“双循环”体系提供助力。
 
“十四五”时期,流通产业发展既面临重要的新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新挑战。这些新挑战将成为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激励因素,推动我国进入大流通时代。主要挑战如下。
 
第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流通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由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导致流通效率偏低,流通产业竞争力不足。“十四五”时期,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创新贯穿流通业发展的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观念创新为基础,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带“旧”,以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
 
第二,现代化水平不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但是整体来看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采集标准及数据开发技术应用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继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推动流通技术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流通新业态与制造、交通等行业深度融合,打造集产业运行监测、安全监管、数据共享等多功能平台,提高流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改善流通效率,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功能。
 
第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以电商平台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流通企业快速成长,但我国流通产业整体集中度仍然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流通企业服务方式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偏弱,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在双循环体系中,亟需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带动力的国际性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深度融合并主导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新型产销体系,提升流通产业带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流通产业链接国际国内市场的纽带功能,整合两个市场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第四,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流通产业作为竞争性产业,同时兼具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公益性社会职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产业在稳定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长期性、结构性、内外因素交织叠加。应进一步完善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在保障基本供应的基础上,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增强流通产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提供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流通产业面临诸多新变化和新挑战。因此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补短板、强弱项,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着眼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大局,推动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作者:依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兼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工作组内贸流通专家,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经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流通产业理论与政策、农产品流通,消费问题。
 
(原标题:依绍华:“十四五”时期流通领域新变化、新挑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