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五五规划编制 > 专访陈光:“十四五”期间,成渝应联手争取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落地 详情

专访陈光:“十四五”期间,成渝应联手争取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落地

红星新闻 / 2020-10-22 11:13:47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继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之后,对该经济圈的再提升和再部署。
 
《规划纲要》释放了哪些信号?将给成渝地区带来怎样的历史新机遇?就此,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教授。
 
红星新闻:相比此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纲要》有哪些新变化?
 
陈光:《规划纲要》体现三个新变化:
 
一是新的发展定位。从“西部增长极”到“全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到“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是新的战略研判。从1月到10月,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国内发展充满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产业链重组、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强条件下,2020年全面小康如何收官,2021年“十四五”发展如何开局?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包括成渝在内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就是新格局落地的载体,是双循环得以畅通的关键节点。
 
三是新的使命担当。《规划纲要》确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发展同属国家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中央寄予新的厚望,承担着构建新格局的新使命,而不单单是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这与早期的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规划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了构建新格局的新使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定位的新变化,根本原因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新阶段,也根源于国家发展的力量消长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刻变化。
 
红星新闻:为何说“包括成渝在内城市群和都市圈就是新格局落地的载体,是国际国内双循环得以畅通的关键节点”?
 
陈光:与先期发展起来的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实力、创新能级、要素集聚和管理效率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同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又各具特色。
 
具体来说,北京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创新链前端,发力原始创新,京津冀一体化将显著提升国家基础研究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布局能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注重整合国际国内高端科创资源和全球影响力,长三角将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形成研发、制造、营运全科技产业链的全球科技中心;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创新链后端,注重不同主体协同创新,以粤港奥大湾区独特的制度优势成为市场牵引与科技互动的对外合作示范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则身居内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其基本定位为,长江上游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因其不临海,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主要通过内陆地区间的差异性发展来过渡。因此与国内三大经济发展中心形成差异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聚焦创新链价值链的应用端,除了部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依靠区域科技存量、战略装备和重大工程技术的牵引、推动、转化和应用,赢得特色发展。身居内陆的成渝地区,比沿海地区或早期通过外循环发展起来的地区,有了更大的循环腹地,也更具有内循环的优势和基础。也就是说,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最重要的实施载体。
 
红星新闻: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还需哪些关键因素进一步赋能?
 
陈光:一是要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定位,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向、南向开放、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支点,形成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交相辉映的重点区域发展增长极。
 
二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详细梳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双循环”中的产业发展重点和任务责任清单。要在国际要素流动、国内发展大局的背景中,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凸显成都、重庆两个特大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
 
三是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都、重庆协作发展的高水平样板,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四是成渝两地要联手积极争取在“十四五”暨中长期,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工程在成渝地区新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区域内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议要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支撑要素范畴,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关键共性技术溢出、前沿颠覆性技术引领、基础产业技术驱动的积极作用。
 
红星新闻:对于《规划纲要》未来在成渝地区的落地,你有什么建议?
 
陈光:巴蜀本一家,但同一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由两个城市进行推动,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成都和重庆在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落地中,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新的突破。其中,既包括两个城市间的各自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也包括在总体规划下两个城市如何做出共同努力。
 
我的建议是,一是以共同项目为载体,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信息方面,采取两地共建的形式,这样两地包括双方居民,均可在共同的平台上共同享有项目带来的收益;再则,两地在政策层面可有一个共同的平台,未来在规划落地上两地能有更多的借鉴包容,形成产业互补。比如成渝地区能否考虑相互配套——川东地区更多配套重庆的汽车和制造业作为配件;重庆也可在某些地方配套成都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如此一来,在电子信息或装备制造方面,就可在成渝地区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总之,《规划纲要》是又一次国家层面释放出的对成渝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我们期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迅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地理与创新版图中支撑全局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