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 新格局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信证券研究部 / 2020-09-25 17:38:31
核心观点:回望“十三五”,企业发展已初步迈向“高质量”,企业规模增长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展望“十四五”,预计政策会着力从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加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力。
企业发展将孕育新格局:
1)“强身健体”,直接融资持续发力,创新驱动愈发明显;
2)“双循环”带动“双向开放”,助推企业“两栖发展”,提升国际品牌力和影响力;
3)体制机制改革明显提速,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4)践行ESG理念,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十三五”时期,企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等领域,过去五年中已取得了瞩目成效:
企业规模和成长: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规模增长迅速,2020《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24家,首次超越美国;
创新驱动与现代化: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营业总收入增长明显,涉及企业的创新指数持续增长;
营商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营商环境指标中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等指标改善明显;
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展望“十四五”时期的企业发展,预计政策会着力从:1)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2)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3)进一步加速体制机制改革;4)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四方面持续加力。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作为“双循环”的主体,预计企业将从四个层面孕育发展新格局:
企业“强身健体”,直接融资持续发力,创新驱动愈发明显:“十四五”时期是企业强身健体的关键阶段,预计将继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强金融支持,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有利于降低企业
融资成本,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R&D产出质量和效率,助力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双循环”带动“双向开放”,助推企业“两栖发展”:企业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牢牢把握中国十四亿人口的超大国内市场,坚持创新导向,提高产品质量,抓住国内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发展机遇,也应该进一步参与“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助推企业“两栖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明显提速,国企民企共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审议通过预示着国企改革目标、时间点、路线图的进一步明确,国企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国企改革综合成效进一步提升,助力国有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相呼应的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推动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践行ESG理念,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ESG,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识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践行ESG理念可以为更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也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往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继续快速前进。
回望“十三五”,企业发展已初步迈向“高质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回望“十三五”,企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等领域,过去五年中已取得了瞩目成效。
1)企业规模和成长: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规模增长迅速,2020《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24家,首次超越美国。
“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规模增长迅速。“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大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等领域。针对中小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还专门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从推进创业兴业、提升创新能力、转型升级、拓展内外市场、职能转变等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些举措的实施极大的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素质、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有效促进了我国各类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020《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24家,首次超越美国。从世界500强的榜单来看,2016年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达到103家(不计台湾地区企业),2020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24家,首次超越美国(121家),成为自1995年《财富》杂志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以来,上榜公司数量增长最快速的国家/地区。2020年中国大陆上榜公司平均销售收入达到669亿美元,比起去年的665亿美元有所提升。与世界500强公司横向比较,中国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净资产两项指标达到了《财富》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图1
2)创新驱动与现代化: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营业总收入增长明显,涉及企业的创新指数持续增长
“十三五”规划将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位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也是仅次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一首要目标的第二大发展目标。针对企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强化企业创
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强调“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现代化方面,“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等内容。在推动传统企业改造升级中强调“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
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中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内容中指出“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营业总收入增长明显,涉及企业的创新指数持续增长。高新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76141个增加至2018年的172262个,增长126%。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由22万亿增加到39万亿,增长
75%,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34万亿的目标。在涉及企业的创新指数中,截至2018年,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均大幅攀升,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34%和21%,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指数稳中有进,相比2015年增加9%。
图2
图3
3)营商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营商环境指标中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等指标改善明显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强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对优化营商环境做出重要指示,201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制止乱收费乱检查等,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不断缩小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差距,使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19年1月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座谈会上指出“必须着力打造宽松、公平的营商环境,着力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改善显著。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大幅提升15位。在具体的营商环境指标中,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等指标改善明显,其中改善幅度最大的为办理施工许可证,指标得分由2018年的41.21提高到2020年的77.3,增幅达88%,体现了政府在精简事项、简化流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其次,获得电力指标得分由2018年的65.71提高到2020年的95.4,提高45%;另外,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纳税等指标得分方面增幅均在10%以上;获得信贷、执行合同等指标改善幅度不大。
图4
营商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市场化的推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我国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分省
市场化指数中绝大多数省份市场化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市场化指数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2014-2016市场化指数增幅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份。
图5
4)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十三五”规划中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规划给出了不同的改革方向。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规划指出“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规划指出“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混合所有制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5
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逐步形成了以《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除了出台大量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也进行了相应的试点,2014年7月,混合所有制被纳入“四项改革”试点;2016年2月,“十项改革”试点提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此后,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又先后进行了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共210家企业入围。
国资委公开数据显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逐步显现。2016年新增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数同比增长45.6%;2017年央企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700户,引入社会资本超过3386亿元;2018年,央企和地方企业又新增288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程度更高,截至2017年底,商业一类中央企业的混改比例已超过70%,其中建筑、房地产、制造、通信、批发零售等5个行业混改户数占比分别达到了87%、80%、75%、74%和72%,中央企业四级及以下子企业超过85%实现了混改。开展混改的省属国有企业中,商业一类企业占比达到88%,二至四级企业占比超过90%。所有者权益层面,2017年底,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17.62万亿,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5.87万亿,占比33%;省级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17.7万亿,其中少数股东权益超过4.7万亿,占比26.6%。
展望“十四五”,企业孕育四大发展新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
明显改善,已初步迈向“高质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企业大而不强、价值创造能力偏低。虽然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多于美国,但是从盈利水平来看,上榜的124家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利润不到36亿美元,仅为美国企业(70亿美元)的一半,也低于500强上榜公司的平均利润41亿美元。就上榜企业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产品、商业贸易、银行、工程与建筑、保险、信息技术与服务等行业,累计占比超过60%,而美国则主要集中在保险、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与服务、销售、食品饮料、能源、航空等行业。与美国相比,我国能源、金属产品等垄断性质行业企业占比过大,医疗保健等大健康领域发展落后,计算机、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差距明显,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于中低端。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初显成效,但仍有诸多难点与挑战,“走形式”、“为混而混”等“混而不改”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不完善问题、体制不活问题、企业效率偏低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仍存在诸多短板。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受制于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显著,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仍有大幅提升空间。4)注重经济效益,环保、社会责任等关注有待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应坚持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可持续发展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调研报告》表明,虽然有约80%的企业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正在实施项目的企业占比仅为38.2%,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结合“十三五”时期企业发展存在的短板以及“十四五”规划方向,针对企业,预计政策会着力从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加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四方面持续加力。作为“双循环”的主体,企业将从四个层面孕育发展新格局。
一、企业“强身健体”,直接融资持续发力,创新驱动愈发明显
“十四五”时期是企业强身健体的关键阶段,针对企业继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强金融支持,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资产通常是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
很难通过有效定价及抵押方式获取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而直接融资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同年6月科创板设立,2020年3月企业债券发行注册制实施、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正式启动,近两年一系列实质性的举措和试点预示着未来我国直接融资将迎来大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根据上交所数据,截至8月26日,科创板上市企业160家,总市值达到27398.07亿元,流通市值6691.78亿元,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与战略新兴产业,科创板的设立对于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增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有重要作用。直接融资的发展与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增多带来的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从国内全部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升级,传统产业逐步弱化,消费、医疗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大幅提升,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用于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助推企业结构升级。
我国R&D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创新驱动愈发明显。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2143.6亿元,同比增长12.5%,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从总量来看,我国R&D经费自2013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且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稳步提升,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2.23%,连续5年保持增长,已接近欧盟15国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经费以及应用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提升,2019年分别达到6%与11.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过去5年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76%以上,2019年企业R&D经费16921.8亿元,同比增长11.1%,同样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的稳步提高为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也应看到,目前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美国(2.83%)、日本(3.26%)等科技强国相比尚显不足,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R&D经费投入增速自2017年后出现小幅回落,企业R&D产出效率不高现象亟需改善。“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于R&D经费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精准支持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持续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和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R&D产出质量和效率,助力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二、“双循环”带动“双向开放”,助推企业“两栖发展”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拓展“双向开放”,助推企业“两栖发展”。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阐述了“双循环”的内涵,即“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当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对于企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循环”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企业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牢牢把握中国十四亿人口的超大国内市场,坚持创新导向,提高产品质量,抓住国内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发展机遇,也应该进一步扩大“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从以贸易专业化度量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较高附加值制造业贸易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而较低附加值制造业贸易专业程度则出现回落,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加速,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十四五”期间,应及时把握发展格局新变化,立足“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助推企业“两栖发展”。
三、体制机制改革明显提速,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体制机制的关键阶段,改革进程将明显提速,国企改革综合成效进一步提升,助力国有企业从做大转向做强。“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逐步显现,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以及国际化水平方
面有了很大提升,初步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但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大而不强”问题始终突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中暴露的“为混而混”、“混而不改”现象以及国有企业存在的公司治理不完善、体制不活、企业效率偏低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意味着《行动方案》正式出台进入倒计时,国企改革目标、时间点、路线图进一步明确,国企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提速。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布会的通报,《行动方案》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抓落实、见行动,对各项重点任务明确国企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做到可量化、可考核;二是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改革落实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三是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综合运用多项措施,多管齐下,产生改革综合成效。四是突出攻坚克难打歼灭战,在一些重要领域明确了改革目标和时限要求,在三年行动中集中力量攻坚,最终实现“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改革目标。
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相呼应的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推动国企民企共同发展。2020年5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意见》从市场环境、市场准入、直接融资、政商关系等方面给出了改革方向,在市场环境方面指出“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在市场参与方面指出“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在直接融资方面指出“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在政商关系方面指出“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意见》为“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践行ESG理念,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ESG,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识别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践行ESG理念可以为更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ESG概念最早来自于《高盛环境政策:2006年终报告》,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催生
出的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长期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发布会、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首届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多个场合均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中国会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期间,企业高质量发展仍是主线,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并将环境友好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治理之中,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在可持续发展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我国引入ESG较晚,但近年来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出台了大量指引文件,监管部门推进上海公司ESG披露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引导推进上市公司进行ESG披露,对于其他企业同样有重要的指引与带领作用。采用合理方式对企业进行ESG评级,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倒逼企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商道融绿ESG评级指数来看,我国上市公司ESG评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A-、B+、B等级上市公司占比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22.14%,增加到2019年的34.95%,C+、C等级占比逐年减少,ESG理念的不断践行将加快带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