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力促经济均衡恢复 巩固经济发展成效
经济日报 作者:王昌林 / 2020-09-24 14:38:02
力促经济均衡恢复 巩固经济发展成效
——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升,部分领域明显好于预期。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经济向好态势能否延续?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经济发展正在实现三个有效转换
记者:8月份,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回升,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结合数据该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王昌林:从总体看,恢复中的中国经济正在实现三个有效转换:
一是经济从量的快速回升转向量与质同步提升,经济恢复的成效在改善。
在疫情不发生明显反弹的情况下,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望恢复至5%左右的水平,四季度恢复至接近去年同期6%的水平。
新动能增强,企业效益明显改善。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从供给拉动转向供需双向改善互促,经济恢复的平衡性在增强。
三季度以来,生产继续加快,需求明显改善。生产方面,1月份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服务业生产指数虽同比下降3.6%,但降幅较前7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消费方面,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三是经济从政策推动转向政策与市场共同推动,经济恢复的协调性提高。
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车市、楼市、股市等主要市场恢复较快,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增强就业政策联动性和精准性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尽管率先稳住了就业,但总体仍面临较大压力。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有哪些特征?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王昌林:大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互联网招聘需求累计达1.02亿人,失业率也逐月下降至8月份的5.6%。
在疫情暴发期间,我国通过8个方面、90项援企稳岗政策,全力推进复工复产,最大程度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就业制度的优势加快转化,重点群体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今年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增加40万人,但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达51万人,央企和国企招聘增加15万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扩招30多万人,8家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通过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9.3万个就业岗位等。与此同时,农民工就业也基本稳住。
总体看,投资和就业的联动性显著增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加快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获得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就业新形态也得到快速成长,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经济等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不仅解决了短期燃眉之急,而且拓宽了中长期就业渠道。
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对疫情复杂性及其对就业的冲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进一步增强财政、货币政策与就业优先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就业政策的精准性,尤其要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
投资有望延续回稳向好态势
记者:当前,我国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这种态势能否延续下去?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王昌林:受疫情冲击,我国投资增速在年初出现大幅下滑。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显效,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二季度投资增长4.8%,7月份投资增长6.7%,8月份增长8.4%,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
具体看,高技术产业继续成为投资领域的增长“亮点”,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交替领先。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也增长较快,多数行业投资表现优于上年全年水平。
企业复工复产水平继续提升,生产活力稳步恢复,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为投资回升创造了较好条件。未来,投资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总体态势。
要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扩大有效投资。重点聚焦“两新一重”领域,加快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须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尽快发挥专项债券效益。
三季度以来,民间投资整体回升势头较强,与整体投资增速差距进一步缩小。要加快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成效机制,规范创新推广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全面均衡恢复
记者: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哪里来?要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王昌林: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还是来自需求面特别是消费的快速恢复,带动供给侧加快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均衡恢复。要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疏通经济循环梗阻,力促经济均衡恢复,巩固经济发展成效——
在宏观政策上,要重点保证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在推动供需均衡发展上,要重点扩大有效需求促进供给改善优化;
在应对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要重点防范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中美关系新变化;
在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上,要重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等;
在缓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压力上,要重点为企业纾困和改善营商环境;
在保障改善民生上,要重点做好稳就业、促增收和保持生活资料价格稳定等工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