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谋划制定好山东“十四五”规划
大众日报 / 2020-09-15 23:29:48
原标题:以省情研究为起点,谋划制定好“十四五”规划 来源:大众日报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即将结束,“十四五”时期即将开启。当前,中央和各地都在研究、制定“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制定明确了基调。山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十四五”期间发展如何,不仅深刻影响山东自身,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战略部署,认真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客观准确把握山东省情,研究和制定好山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认清山东经济的基本特征
山东经济现状是“十四五”规划的现实起点和约束条件。认清山东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优势和劣势,是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的基础。
我们可以把山东省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经济总量大而质量中上、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产业体系齐全、实体经济和海洋经济实力强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且整体平衡、政府掌握和调控资源能力突出、国有经济总量较大而效率还有很大提高空间、民营经济总量不低而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可以说,山东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是有巨大优势的。
自然禀赋方面,综合考察地形地貌、土地数量和质量、经纬度和温度降雨量、海岸线及其质量、地上地下资源等,山东不仅明显好于粤浙苏,而且也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传统公共物质资本积累较多。山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重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一直是最好省份之一。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三,既是重要的发展成就,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百强县中,山东数量始终位居前三,区域发展比较平衡。实体经济(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强大、基础好。
综合来看,山东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结构和质量),决定了山东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农业,亦即实体经济,是山东的优势和立省之本,也是山东经济备受中央重视的原因。同时,山东进一步发展好实体经济,也符合国家“脱虚向实”的战略导向。关键是提高实体经济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经济和产业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山东经济的一些不足。国际国内形势,是我们制定“十四五”规划、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对此必须有准确研判和可行的应对措施。
新冠疫情将会相对长期地影响经济,尤其是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一是直接影响贸易往来和人员往来;二是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三是对国内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山东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受到影响可能要高于全国多数省份。对此,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从通畅国民经济循环的角度,“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外,国内几个重要现象也值得高度关注和研判。
首先,近几年来,居民储蓄率快速递减,负债率持续提高,而且有加速之势。据央行统计数据,中国居民负债总额2020年上半年已接近60万亿元,人均超过4万元。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中国历来是一个高储蓄率和高储蓄量的国家,由于房贷、网络信贷和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居民负债率和负债量急剧提高,这会深刻影响投资、消费、教育支出,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其次,伴随金融开放,国际国内金融风险并存且相互叠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敏感性、脆弱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职业道德,与应对可能的冲击和风险的要求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必须正视。
再次,经济下行压力大,叠加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各级财政收入增长不快、支出增长较多,财政压力增加。同时,国有经济部门体制困扰、改革攻坚较难,民营经济部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虽已取得重大成效,但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外部冲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节奏,还没有完全渡过转换的阵痛期,这是我们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背景。
准确把握“双循环”内涵和要求,扬长避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山东省情,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谋划制定好山东“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循环”的内涵和要求:在尽量拓展国际市场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经济的内循环,把重心放在完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
对于山东而言,加强内循环,既要加强省内循环,更要加强全国循环。重点是:补链,即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和空档;强链,即提高创新能力、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长链,即延长一些产业的链条;去链,即像去产能一样删除一些产业(特别是金融)中寄生性、负外部性的中介性机构、企业等;护链,即对一些重要又确实还脆弱的产业,在自主开放前提下实施适度保护;联链,即强化地区之间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市场开放度和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促使要素自由流动和信息共享。
同时,必须在内循环中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产品质量,不能把过去的“对外高质量、对内低质量”的思维和做法,置于新阶段的“内循环”之中。
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GDP增长率目标。没有GDP增长,就业、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许多该做的事都成了“无米之炊”。“十四五”时期,大规模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依然是最可行、副作用最小的拉动经济增长途径,也是符合山东短期和长期发展需要的方式。当然,基建也需要优化结构,包括“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结构等。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是“高质量实体经济战略、高质量海洋经济战略、以济青为双核的超大城市经济战略和人才及技术创新战略”。其中,人才战略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人才和技术创新战略是前三个战略的基础。
应强化超大城市经济思维,打造济南和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和以其为中心的两大城市圈。山东经济,从区域意义,发展重点就是“两圈一线”,即以青岛为核心的城市圈和以济南为核心的城市圈,加上济青一线的城市。“两圈一线”高速高质发展起来了,其他地区才可能真正被带动起来。即使少数地方被带动的少一点,也能把其人口吸引到两圈一线来,对其他地区的扶助也才有物质基础。广东就是如此,发展重点一直在大湾区。没有重点也就没有亮点,没有真正的创新中心,从而也就没有能够起重大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准确定位山东的产业结构,扬长避短调整产业结构,把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重点从产业、企业和产品转移到生产要素。
首先,山东以实体经济提升为重点,靠实体经济立省和富省富民,永立不败,因此必须“两条腿走路”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千万不能迷失自我,扬短避长,变得什么都不是。新兴产业发展,贵阳和杭州等城市值得借鉴,但借鉴的是思维方法和营商环境,而不是具体的产业和做法。我们有条件、也有基础,打造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海洋产业基地来。
其次,各级要尽量、尽快地把产业政策的作用重点,转移到生产要素上来,主要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基础科学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公共物质资本积累,以补生产要素短板、提高要素质量,不要直接干预产业、企业和产品,把这些交给市场去选择。
最后,坚持和落实“两个创新”:国有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必须落实于具体点上和行动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就是国有经济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深化到位,经济难有活力,民营企业难有好的发展环境。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认识国有经济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不要越位,已经越位的、存在于竞争性的、非重要产业的国有资产,要坚决退出来。先退出,再考虑怎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
技术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必须靠投入和人才。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投入的经费产出低、浪费严重,既有人才不专心、不努力搞研发,国外的人才不回来,国内的人才还流失,企业急功近利,不进行核心技术创新,种种因素必然导致我们一到关键时刻就受制于人。因此,“十四五”时期,一定要把科技创新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突破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
(作者:黄少安 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