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五五规划编制 > 建言“十四五”:找痛点补短板 织密“十四五”民生保障网 详情

建言“十四五”:找痛点补短板 织密“十四五”民生保障网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9-14 13:11:59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四五”时期,在关乎民生的每一个社会领域,都将出现一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需要相关社会政策及时调整,做好顶层设计,让制度建设更加完善,社会政策更加便民惠民。
 
“十四五”:新阶段对社会政策期待更高
 
“‘十四五’期间我国对民生领域的重视程度还须进一步加码,为民生提供更坚实的保障,相关的社会领域政策也需要做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几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高。冯文猛表示,随着我国人均GDP跨越一万美元大关,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特征会使社会领域发展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在“十四五”期间被进一步扭转。
 
“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也是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征让社会领域的相关制度建设在如何更好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现代化方面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意味着全面脱贫之后,我国在反贫困战略方面会出现一些新特征。冯文猛认为,后2020时代的反贫困要更关注新的扶贫策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需要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上更加凸显社会政策对相对贫困人群的兜底保障作用。针对新发展环境下的弱势群体,诸如失独老人、遭遇家庭突发变故等导致的贫困风险,要落实好社会保障的兜底扶持。
 
此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冲击在“十四五”期间也会进一步凸显。以上新特征都需要相关政策及时作出调整。而具体到备受大家关注的就业、人口老龄化、公共服务和兜底保障等社会政策方面,同样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和着墨的重点。
 
应全面制定和综合推进符合新发展格局的稳就业政策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李晓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十四五”规划编制应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优先确定就业目标,再确定GDP指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李晓林建议,要总结经验,从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制定和综合推进符合新发展格局的稳就业政策。
 
“十四五”期间,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冯文猛分析,随着新经济业态不断丰富发展,非传统类型的就业人群不断增加,不依赖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工作的人员将继续增加。这就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及时跟上,比如,如何解决灵活就业的社保问题、技能培训问题、相关部门如何监管、待遇调整怎么计算、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等,都需要做好研究,有针对性地作出政策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就业的冲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人的劳动力,冯文猛认为,这种趋势在“十四五”期间会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效应会进一步增强。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就业的冲击,尤其是对特定人群的冲击会比较大。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会进一步凸显城乡统筹,反映到就业市场,则更加需要现代农业人才和县域就业人员。
 
以上因素都要求“十四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前瞻性预判。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和需求特征新变化,在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面临新变局,同时,老年人口的需求格局也将发生明显变化。一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局,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模式、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和需求特征变化带来的变局,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60后”群体从2020年开始步入老年阶段,他们对安全健康的需求、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宜居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石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就要“从变局中开新局”。
 
首先,要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十四五”期间,既要推动积极老龄观全面融入“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构建一个积极的老龄政策体系,又要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当中,形成全社会关注和重视老龄化现象,积极参与老龄化应对的合力。
 
其次,要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再次,全面提升老龄社会的治理能力。将人民评价贯穿到“十四五”全过程,真正使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成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真正使老年人成为老龄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完善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公正型老龄社会”建设;通过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建设“品质型老龄社会”;通过优化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健康型老龄社会”;通过向社会放权赋权,建设“共治型老龄社会”;通过加速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型老龄社会”。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对本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要继续优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第一,要重点对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与缴费激励机制进行调整与优化。第二,要根据主体间的财力状况,优化养老保险基金中不同主体的筹资比例,在不同缴费档次的财政补贴标准之间设置合适的间距,完善差异化补贴方式,拉大不同缴费档次补贴之间的差距,激励居民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提高未来养老金预期收益水平,促进生活水平的代际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要做深做实兜底保障 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十四五”时期,就要推进公共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上,公共服务和兜底保障继续成为关注点,且措施将更加具体,考核也将更加严格。
 
冯文猛认为,在“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将更加强调均等,兜底保障更加强调精准。相比之前的“全覆盖”,“十四五”期间,不同群体和公共服务要更加细分,设计任务要更加具体明确。要深挖公共服务的短板和痛点,并对特定的短板和痛点进行定位,加强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福利,增进人民福祉。在实施中,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或相对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并实施动态监控。在防止因病致贫方面要有针对性的战略支持,把兜底保障做深做实。
 
李晓林进一步建议,要从公共服务和兜底保障领域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尤其是对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以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等群体,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整合优化现有的就业补助政策体系,通过兜底保障、就业帮扶、东西部协作、职业培训、产业帮扶等有效措施,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