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双循环”堡垒 备战“十四五”
《汽车人》 / 2020-08-27 17:44:38
原标题:布局“双循环”,备战“十四五”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在这个重要关口,“双循环”对汽车产业明确发展方向、汽车企业制定新的五年规划,都具有特别明确的指导意义。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革,中国正做出新的战略性对应——通过构筑“双循环”堡垒,“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击退逆全球化保守退潮。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40年,致力于打开外循环让中国富了起来,那从2020年开始,以高质量内循环带动全产业链提升,有望激发中国经济新一轮活力。
“双循环”的特别之处还在于,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在这个重要关口,“双循环”对汽车产业明确发展方向、汽车企业制定新的五年规划,都具有特别明确的指导意义。
扩大内循环,中国有底气
虽然新冠疫情给全球贸易带来致命冲击,但中国出口数据却远好于预期。今年二季度,中国出口规模基本与去年持平,背后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紊乱,让率先走出来的中国逆势扩容。
但这种态势很难持久。美国对华政策愈发强硬,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中国深化全球大循环的难度更大,依赖出口带来的增量空间更小,有必要调整重心,将视野转回到国内来。
实际上,在经历多年转型后,中国有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勘定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按照德国《商报》的观察,尽管特朗普政府步步紧逼,但中国已经找到应对之策,将在“十四五”规划中,确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特别是在某些经济领域,中国已开始采取行动应对美国的脱钩,并对众多公司产生具体影响。德国观察人士认为,北京的新战略让中国企业在本国市场更容易做大做强,同时为其它市场的增长项目进行输血融资。
这显然有别于特朗普政府的预期。事实上,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并没有美国人预期的那么大,中国经济对新冠疫情的抵抗力也要强大得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相比之下,美国则是下降8%。
不止是美国,德意志银行一则报告认为,世界其它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差距将会拉大。仅以疫情平稳后经济恢复速度来看,美国经济将会在2022年中期回到疫情前水平,欧元区则要到2023年初,而中国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就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底,中国的经济将达到疫情前的1.37倍,欧元区为1.03倍,美国为1.08倍。
从上世纪的中国崩溃论,到本世纪以来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西方贬低、质疑、戒备中国的言论屡见不鲜。两个极端转变过程中,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从1980年代的2%上升到去年的16%,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果说20年前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贸易,让人意外的是,仅仅20年时间,中国成功扭转了对外依赖,2019年出口仅占其GPD的17%。不断降低对外依存的同时,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以及全球第一的消费能力,都让中国启动双循环有了应对自如的空间。
《经济学人》的评价非常直白:美国所期望的,那种一旦发生冲突中国就会屈膝投降的臆想,正把美国带入死胡同。对中国来说,遏制这条路根本行不通。与苏联不同,中国经济太庞大,与世界联系太紧密,行业关联度太复杂。西方所要做的并不应该是遏制,而是增强其外交能力并建立新的稳定规则,允许自己与中国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中国14万亿体量的经济实力足够雄厚,绝不是靠做白日梦就能抹去,是时候丢掉幻想了。”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强大到足够甩脱世界独善其身,融合与依赖是相互的过程。在享受到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矛盾:一方面,中国高度嵌入了全球供应链,但在关键环节和尖端领域,并不具备领先优势,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愈发复杂,短板愈发明显;另一方面,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庞大的中国制造并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制造的需求。而这两个短板在汽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横贯产业链,打通全要素
2019年,中国汽车销售2576万辆,相比之下,出口量仅为102万辆,出口占总销量的4%。从数字来看,中国汽车输出数量和占比都很小,汽车行业基本属于内循环经济。但销量只是一个维度,无论是品牌还是利润,中国品牌汽车并不占据主导,即使从维系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汽车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纯粹的内循环运转。
受疫情冲击,今年国内车市进入了一轮比严冬更寒冷的至暗时刻,没有哪家车企能够独善其身。实际上,摆在汽车业面前的,是从未有过的三重挑战:其一,汽车市场增长进入到饱和的新常态,高歌猛进的井喷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其二,诞生了130多年的汽车产业,遭遇百年未有之变革,电气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这“新四化”变革正在不断加速加深;其三,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处于发展的严重不确定性时期。这也正是中央确立“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对汽车业现实的背景意义。
表面看来,中国所有拥有的2500万辆规模市场,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也确实拥有全球最多的汽车企业,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全球80%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在中国。但大并不意味着强,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多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玻璃、轮胎、轮毂、内外饰等部件,仍有一部分核心部件和材料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虽然有产业政策支持,中国电动车与智能汽车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抢跑优势,但在相关传感器、控制芯片、线控底盘技术、软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国内零部件企业并没有取得与规模相匹配的技术优势。
失去技术高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汽车业赢得了销量,输掉了利润,特别是在相关零部件配套上,合资企业的外方依然赚去了大部分。这一点在部分韩系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将关键零部件发包给关联的零部件企业,将利润留在嫡系;销量上了规模,利润并没有实现内循环。很显然,只有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最大程度的内循环,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的背景下,关键技术更是要不来、买不来。惟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中国汽车自强自大的使命召唤更加紧迫。
抓住技术牛鼻子,实现自主自强
值得注意的是,“双循环”战略出台的时间点,也正是在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起点。虽然受疫情冲击,中国车企的“十三五”目标能否实现具有相当不确定性,但时间不等人。多方消息反馈,包括一汽、东风、上汽等汽车集团,已经开始在为“十四五”筹谋规划了。
8月中,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广汽、长安相继发布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不少企业更提出了具体量化目标,其中北汽提出,未来五年每年市场占有率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保持在当前第四名的位置上,同时经营利润率不断提升;长安汽车计划在2025年实现9.7%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产品均价提升15%。
从最新透露的“十四五”规划来看,销量不再是第一指标,车企更加注重竞争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产品售价、利润率等经营质量则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可以预期,“十四五”的主旋律与过去五年将截然不同。
这与未来市场规模预期有关,更反映出中国车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虽然2020年的中国将是全球惟一实现GDP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几乎可以确定,“十四五”期间,几乎不可能重现过去的增长高峰。从高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甚至减量市场的过程中,“活下去”,“高质量”地活下去,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主题词。
北汽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进行瘦身,把一些不良资产、富余的产能减少,并重塑企业组织构架;上汽则提出,中国企业应抱团取暖分摊投入,以克服盈利荒漠……很显然,如何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做强品牌,远比跑马圈地、扩大规模更现实。
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认为,只有实现品牌和产品的高端化,才能走得更远,中国汽车行业正面临一个双重升级的绝佳发展机会。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然会迎来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另一方面,汽车产业也面临产业升级的技术驱动。徐留平认为,世界强国的发展总是以革命性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为基础,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可以预期的是,“双循环”语境下,“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汽车自主自立、自主自强的重要性,将提升至更加显著的战略高度。
(文/《汽车人》管宏业,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