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权:培育新支柱产业 支撑“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 / 2020-08-27 11:28:02
日前,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工业报社、中工经联文化协办的2020年经贸热点论坛在中国工业报直播间举行。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发表了题为《培育新支柱产业,支持“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即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新阶段不仅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更需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首先,可从四个方面理解新发展阶段亟需培育新支柱产业的重大意义。
第一是经济稳增长需要培育新支柱产业,形成新动能。第二是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一个现代产业体系。第三要抢占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需要依赖新支柱产业。第四要培育新支柱产业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
其次,从四方面的特性特点筛选与识别新支柱产业。
第一具有体量支撑性,新支柱要有较大产值规模,对GDP增长贡献率较高。第二具有技术突破性,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向,技术产业化应用进入爆发点。第三具有持续成长性,其市场容量大,增长速度持续快于GDP增速。第四具有高度关联带动性,对其他产业具有赋能增强作用。
根据这些特性,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可望成为未来的新支柱产业。还可以从下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新支柱产业的筛选与识别:
人工智能受技术、平台、应用多重驱动,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爆发期。技术方面:以DNN深度神经网络、CNN卷积神经网络、RNN递归神经网络为主的深度学习算法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平台方面:以谷歌TensorFlow为代表的一批开源平台和组件大大降低了创新门槛,大量的创新者能够快速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应用方面: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生物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安防、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多个领域大量应用。
全球生物技术持续孕育突破,今后5~10年有望走向成熟。人工智能赋能生物技术:全球不断涌现人工智能辅助新药研发的新型医药科技公司,原本高壁垒的制药行业正迎来变局;生命科学与化学、信息、材料、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带动群体性技术革命。
符合消费升级需要的文创产业正在迎来发展“黄金期”。文创产业是进入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的战略和支柱产业,日本1995年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动漫成为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是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英国1998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双升级”为文创产业创造巨大市场空间。
再次,新支柱产业在培育过程中存在五大制约因素。
第一,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不足,产业链链式创新协同不够。
第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传统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善,数据、信息等新要素治理水平不高,优秀人才、耐心资本等高端要素积累和整合能力不强。
第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技术围堵,美国企图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欧洲加强对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并购加强审查。
第四,治理体系和能力与创新要求不匹配,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存在“真空地带”,现有产业政策不适应,政府监管能力跟不上,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第五,现有支柱产业路径转换成本高,技术路径转换困难多,国际分工路径转换门槛高。
最后,对于新支柱产业培育过程中难点,我们提出以下十点建议。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技术成果转化高地,面向科技前沿领域、战略性领域,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推动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二、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和众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三、打造有利于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流动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以及引人用人环境、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转化环境、投融资环境等三个环境。
四、破除产业转型升级高成本和高风险困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加大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立企业转型风险疏解机制。
五、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新支柱产业发展“硬支撑”,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六、加强知识产权、标准、征信等建设,打造引领新支柱产业发展“软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享机制、维权机制,对标发达国家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加强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七、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掌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主导权,建立健全数字经济规则制度,强化数据确权、数据流动交易和数据隐私保护。
八、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降低制度成本,营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打破行政主导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健全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
九、构建新兴技术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和规范新技术应用,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健全有关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流通规则等法律法规。
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