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十五五规划编制 > “十四五”时期的基础条件与关键问题分析 详情

“十四五”时期的基础条件与关键问题分析

社科院经济所课题组 / 2020-05-08 09:44:03
据了解,“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只有把握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问题,才能具体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我国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将达到新的水平,发展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日趋成熟,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但是,还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十分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这成为制约“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1.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物质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国GDP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从生产供给角度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是这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产业具备了最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证中国经济在外界不可控因素冲击下仍具有巨大的韧性。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第一的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几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国和第三位日本的总和。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达到了约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如果把人均收入在中间收入组水平以上住户作为宽泛的中等收入群体,2018年我国60%的住户可以归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个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大体上在5亿~7亿之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潜在的消费群体,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人口基础。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可以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需,会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体包括: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构成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基础。
 
3.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国家发展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从经济发展内部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可以归结为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表现在工业化的区域结构上,是区域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表现在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上,是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的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供给不足;表现在工业化的资源环境上,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还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融合。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不充分。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对于经济快速发展而言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发展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当前全国正在抗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问题。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制定“五年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一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这要求进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四是政府宏观调控制度还需完善,这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同时还要深化投融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15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以改革体制机制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更加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这只手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避免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用政府这只手直接干预供给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而不是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这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更加明确。
 
5.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及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一些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还有待提升,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看,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排名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3位,但这与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十四五”时期,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会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的发展要求,也是适应和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选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