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十四五战略规划先导解读
北大纵横 瞿超凡 / 2020-04-30 15:32:06
引言: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年,在内部深化改革和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大环境下,十四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除了紧扣国企在管资本导向下深化分类改革的整体脉络外,更应该有基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特性及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态势的深层战略认知和前瞻性战略预判,以实现十四五期间国企人力资源对整体战略的支撑,并将国企人力资源的基础资源型优势在数字化运营和强组织态势下进一步转变成结构上的组织性优势和结果上的效能性优势。
01、国企及国企人力资源改革回顾
国企改革背景从战略层面可以总结为是在确立两大身份并实现主体功能的改革历程,这两身份下的改革背景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国企也在众多专项工作中重点聚焦人才队伍、市场激励等人力资源核心工作,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政策引领和实施指导。一、国企身份改革历程及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1.经营性主体身份下的改革历程历程:从1978年到20世纪末的国企改革主要是围绕国企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的。其中国企市场经营主体身份的确立主要通过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三大方面的制度建设来完成。政治上主要通过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一系列政策界定确立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济上主要通过利改税的方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在保证国家收入的同时也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压力,让企业向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主体身份又迈进了一步。法律上在1988年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法律上明确国企市场经营主体身份。在确立了市场经营主体身份的同时,国企改革主要围绕经营权的下放、经营机制的转换、减员增效、抓大放小管理策略等推进国企改革,扭转国企经营困境。影响:在市场经营主体身份下,国企的人力资源发生了从下海潮到下岗潮、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固定薪酬到绩效工资、人才队伍细分等方面直接影响。
2.资本性主体身份下的改革历程历程:
在90年代建立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国家在2006年完成了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企业在2003年到2010年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上市潮,到2013年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重心转移到“管资本”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主体身份的确立,并基于资本层身份的确立及市场规则的规范,不断推进国有资本通过投资及运营的方式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资本性主体身份实现了国企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国企发展拓展出不受限的发展空间。这一历程中,国家同步推进了国企分类改革工作,在扩展发展空间的同时分类精准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201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五个方面的改革突破 。影响:资本性市场主体身份拓展了国企整个的内部组织职业类型和发展空间,对国企人员的内部流动及发展路径、人才能力构成及培养机制的完善、人才激励的内外部平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导向与改革成效
1.国企改革中人力资源相关的主要政策国家层面:从2001年人才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开始,人力资源相关的改革就在不断推进。国家层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全国各类人才队伍的统筹建设,公务员系统的职位体系及价值分配改革,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体系及用人机制的改革,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等,同时,国家重点优化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市场化用人、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等方面营造整体人才生态。2016年之后配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重点在科研机构人才管理、科研人员创业激励等方面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国企层面:2001年三项制度改革,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几乎可以看做国企人力资源改革的核心政策,其中的思路和内容一致延续至今,同时随着国企分类深化改革的推进,改革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工资总额管理、经营管理层的市场化管理机制成为近期改革的重点。从国家导向上,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总结为:中基层人才问题通过整体市场化生态解决,工资总额约束机制推动内部价值分配的市场化,结合市场化方式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层关键人才的管理机制。
2.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消解高稳定性:从下岗到合同制,国有企业传统的铁饭碗在体制是不存在的,虽然国企人员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高,但是体制上不存在铁饭碗,让人力资源的很多工作有了以市场化开展的基础。释放轻流动性:在国企增加了资本运作空间以及国企业务多元化、集团化等基础上,人力资源在内部的流动空间增大,流动机会也增加了;同时与市场化人才的进入通道也建立了,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中基层员工,都有流动渠道。
增加软激励性:类似岗位绩效工资、KPI及OKR考核、企业大学等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增加了人才效能的评价机制和人才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人才能力发挥的激励性,尤其是相对规范的职业标准、丰富的职业发展资源以及较高社会职业认同等这些软性要素对激励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