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是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冲刺阶段,科学辨识和深刻理解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基于此厘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目标导向、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部署重大改革和推进政策落实,对我们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切实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平稳过渡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阶段目标。
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距离高收入国家标准仅有一步之遥。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在预计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门槛值每年约增加200美元的情景下,2025-2027年期间,我国基本上能够进入统计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但如果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跨越这个门槛阈值的时间还将推后。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因素,即使我国人口总量出现小幅减少,2035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2.1万美元以上,也必须在“十五五”这个阶段夯实经济总量基础,保持年均5%左右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
同时,即便顺利跨越高收入国家人均生产总值的门槛值,从拉美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意味着我国就能在这一阈值之上持续迈向更高的收入阶段和尽快成为成熟经济体,我们要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因此,“十五五”时期,保持
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首先,
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重点要高水平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推进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联动配合,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使实际经济增长尽量靠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其次,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基础性改革,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统筹好促发展和防风险,助推我国进入新的金融与经济周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扎实稳妥化解风险”。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核算数据,2021-2023年,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和外部经济波动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宏观杆杆率有所提升,我国处于阶段性稳杠杆和新一轮结构性去杠杆并存的时期,必须在促进增长并“做大分母”以及化解债务并“做小分子”之间取得平衡。
因此,“十五五”时期,统筹好经济持续发展和化解金融与债务风险事关重大。
首先,要围绕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稳定中央主权债务对经济支持的力度,有效盘活地方政府存量资产,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其次,要尽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效化解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和稳定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促进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
再次,要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多措并举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城乡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尽快跨过“刘易斯第二转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004年前后,我国开始出现普遍性的劳动力短缺和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国已经跨越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近年来,我国农民工人数稳定在1.2亿左右,农业部门与非农产业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相对比一直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城乡相对收入水平逐步收敛但是绝对收入水平还在拉大,我国距跨越“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究其原因,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导致城乡生产效率和劳动收入难以收敛,极大影响了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十五五”时期,通过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极为关键。
首先,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其次,要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推广范围,加快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探索建立公平补偿原则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优化。
再次,破除技术、资本、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与其他要素有效组合。
此外,要实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县城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
促进绿色发展政策落地,稳步跨越“环境库尼涅茨曲线”后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06年开始出现持续下降,pm2.5从2013年开始实现十一连降,各类污染物排放也逐年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面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以及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特别是短期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背景下,我国绿色发展的难度有所增加,各项工作落实存在阻力,要通过战略统筹和政策协同,为顺利跨越“环境库尼涅茨曲线”后段即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阶段夯实基础。
因此,“十五五”时期,加快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正当其时。首先,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次,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再次,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同时,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此外,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积极塑造发展新优势,顺利迈过“被追赶的经济体”适应性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同时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势微,而以强大国内市场与强势创新能力相融合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导致我国一方面面临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追赶竞争,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发达国家形成竞争关系。“十五五”时期,这种“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还将持续,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因此,“十五五”时期,通过协同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塑造国际竞争优势、释放创新能力优势以促进形成发展新优势迫在眉睫。
首先,要把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机结合起来,以内循环牵引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再次,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曾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