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世界经济 > 印度新冠疫情仍在蔓延 经济或现30年来最差表现 详情

印度新冠疫情仍在蔓延 经济或现30年来最差表现

中国经济新闻网 / 2020-08-10 11:11:48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8月7日上午8时,印度累计确诊病例达2027074例,死亡41585例,成为亚洲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同时,印度也是继美国和巴西之后,全球第三个确诊超过200万例的国家。
 
  8月6日,印度央行宣布保持4%的回购利率不变,并表示,疫情的反复让部分地区重新实施封锁,从而使经济复苏难以稳定。
 
  抗疫形势严峻,经济前景堪忧,印度政府也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打压。在此前宣布对TikTok、微信等59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的禁令后,路透社8月6日援引3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印度将再禁用47款中国App,其中包括小米和百度开发的应用程序。不过截至记者8月7日发稿,印度政府还未公布最新决定。
 
  经济或现30年来最差表现
 
  据印度媒体报道,随着印度全国大部分地区解封,人员流动增加、应对举措不力,疫情加速向中小城市扩散。
 
  BBC指出,印度用了20天的时间使其病例总数从100万例发展到200万例,这比美国(43天)和巴西(27天)所用的时间都要快。
 
  此外,南亚地区进入季风雨季,持续降雨引发大规模洪水和地质灾害。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日前发表公报说,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正同时遭受洪灾、新冠疫情、经济社会危机三方面冲击。
 
  印度疫情蔓延加剧了对经济的影响,8月3日公布的印度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从6月的47.2跌至46.0,这是连续第四个月低于50荣枯线,并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最长的收缩期。
 
  8月6日,印度央行宣布,保持4%的回购利率不变,同时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宽松立场。印度央行指出,尽管需要恢复经济,但印度的通胀有进一步上升压力。印度6月份的通胀已升至6.09%,超出了央行设立的通胀目标上限。
 
  印度央行同时指出,尽管印度的经济活动已经有所恢复,但是疫情的反复让部分地区重新实施封锁,从而使经济复苏难以稳定。
 
  路透的调查显示,多数分析师预计印度经济在第二季度萎缩20%,4月时预估为萎缩5.2%。分析师还预计经济将持续萎缩,直至第四季度。2020年整个财年,印度经济可能萎缩5.1%,这将是1979年以来的最差表现,4月时预估为增长1.5%。
 
  印度再禁47款中国App
 
  在经济陷入衰退之际,印度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打压。
 
  在宣布对TikTok、微信等59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的禁令不到一个月后,据印度《经济时报》7月27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印度将对另外275款中国应用程序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存在任何损害印度国家安全及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
 
  8月6日,路透社援引3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近期印度政府又对中国47款应用程序实施禁令,这其中就包括小米浏览器和百度搜索引擎。但也有消息人士表示,印度政府并未公布最新决定,因此尚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应用程序受到影响。
 
  此外,据《环球时报》援引《印度斯坦时报》8月2日的报道,印度安全机构近日致函印政府称,中国在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印度教育部已决定在本周内审查与该国7所院校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国高校及机构签署的54份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日前在例行记者会上谈及中印关系时表示,双方应始终将边界问题置于双边关系的适当位置,避免分歧上升为争端。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双边关系大局。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在中国研究所近日举办的中印关系视频研讨会中表示,中印经贸合作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据印度当地统计,在2018-2019年度,印度电脑中的92%、彩电中的82%、光纤中的80%、摩托车零部件的85%都从中国进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是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反映。全球化使各国间相互联系已深入到了“毛细血管”。中印两国都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展经贸合作是国际产业分工决定的,也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两国企业和消费者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强行将中印经济“脱钩”是逆势而动,只会导致“双输”结果。
 
  《华尔街日报》表示,在经济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决高下,将加剧印度的经济困境。如同大多数经济体一样,抗击新冠所带来的恐惧情绪和限制措施给印度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在疫情袭击该国之前,当地经济就已放缓至11年来最低点。预计今年印度经济会出现数十年来的首次萎缩。经济学家和企业高管们表示,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印度需要进一步开放而不是关闭大门,这样才能恢复为其庞大人口创造就业所需的高增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