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25〕27号)发布,明确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探索在具备安全条件的地区开通低空物流航线、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拓展低空消费场景。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启动建设以来,在提升国际化消费环境、全球优质消费资源集聚、标志性商圈建设、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各城市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中心不突出,城市圈协同性不够;城市国际化程度没有达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准;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共消费匹配度不足;城市消费品牌建设落后,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不高。针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创新、增强文旅服务消费多元融合业态、加强城市群建设等方面改进。
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历史性转变,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消费对
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已成为
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在此背景下,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一)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
五大城市[ 五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常住人口合计超过1.2亿,人均GDP均突破2万美元,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多元的消费市场。通过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既能吸引境外消费回流,又能辐射带动国内消费升级,形成“高端要素集聚-消费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上海的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37%,国际消费吸引力初显。
(二)争夺全球消费定价权
在传统消费领域,我国已成为奢侈品、高端汽车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场,但消费定价权仍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培育本土消费品牌、完善供应链体系,有望逐步改变“中国制造、欧美定价”的格局。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2024年吞吐量突破12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综合体销售额增长45%,展现了消费枢纽的辐射效应。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1861829345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