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央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性制度安排,更好满足各类主体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跨境人民币收付稳步增长,国际化进程加快
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显示,跨境人民币的使用在2024年1月至8月期间显著增长,跨境收付金额达到4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同时,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提升至26.5%,较2023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正在逐步增加。在行业应用方面,跨境人民币的使用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出明显差异。第一产业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融资,第二产业则主要集中在跨境贸易结算和现金管理上。尽管第三产业参与度较低,但其在跨境交易中的人民币使用也在逐步增加。此外,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前8个月,主要大宗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强。在政策支持方面,央行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以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包括加强金融服务、优化外汇管理以及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这些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来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交易。根据调查,大约82.8%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增加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这一比例是近年来最高水平,进一步反映出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不断增强。
(二)互换协议扩展显著,数量与规模持续增长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数量和规模上持续扩展。截至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涵盖29份有效协议,总规模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协议为参与国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持,有助于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仅为参与国提供资金便利,还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一些国家发生银行业危机时,这些互换协议能够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缓解金融市场波动。央行强调,这些协议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亚洲
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双边货币互换合作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31个共建国家签署相关协议,并在19个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增强区域金融合作,使相关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从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尽管如此,实际使用情况仍相对有限,截至2024年8月,境外央行实际使用人民币互换资金余额为916亿元,仅占总规模的一小部分。这表明,尽管潜力巨大,但仍需推动资金的实际应用,以最大化其对外贸和投资的促进作用。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1861829345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