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国家信用背书与担保,信用债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发行主体无法按时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2020年底永煤事件爆发,动摇了市场的“国企信仰”,2021年华夏幸福、恒大、紫光等头部企业相继出现偿债危机,导致信用债一级市场融资趋紧,并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总体来看,当前信用债风险仍较为突出,需着力防范化解。
一、多重因素导致债券违约舆情不断,一级市场融资偏紧
(一)债券违约频发,重大违约舆情不断
进入2021年以来,大型民企和国企债券违约频发,重大违约舆情不断。截止9月28日,共有122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金额高达1311.21亿元,共294家主体被下调信用评级,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208家)。同时,紫光集团和恒大集团相继出现重大违约舆情,紫光集团被裁定受理破产重整,所有存续债视同违约。恒大集团则被申请财产保全,预售项目被暂停,境外银行的预售项目按揭贷款也被暂停发放,近日更是爆出共负债1.9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两起事件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全面降准对债市的利好,一度导致AA/AA+债券信用融资利差再度走阔,体现了市场对信用风险可能出现边际上升的担忧。
(二)信用债净融资整体收缩,结构性分化显著
2021年9月,我国信用债总计发行约9494亿元,较8月大幅下降33.3%,净融资规模仅为266亿元,较8月收缩近3000亿元,显示出信用债净融资整体趋紧,公开发债难度增大,叠加债券违约舆情频发,表明信用风险尚未完全缓释。
从发债主体看,低评级、弱资质主体面临的发债约束加强。2021年1-9月,AAA和AA+主体发债规模占比达75.6%,较上年同期升高1.72%;AA及以下评级主体发债规模占比则较上年同期下降2.52%,创自2018年以来新低。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微信:chainzha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