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不足是导致我国企业杠杆率较高、创新产业发展不足、民营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承担着资本形成的重任,长期以来形成了强大的资金融通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我国直接融资能力,必须正视商业银行位于金融体系“头部”的客观现状,让商业银行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应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发展背景下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新格局,实现“华丽转身”。
一、商业银行支持直接融资是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金融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构建金融发展新格局必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过多依赖间接融资是我国融资结构性长期存在的问题,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已经达到319.7万亿元,而直接融资存量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重则不足30%。“十四五”将以资本市场改革引导要素资源流向经济增长新动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双循环体系重要枢纽平台作用,转化存量,引入增量,持续优化市场制度环境,实施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不断提升交易制度灵活性,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促进资本市场与新经济互动,打通新经济崛起全流程链条,以融资体系转型服务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创新资本的形成,让资本市场更好服务于双循环战略。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主体,商业银行有条件利用自身优势,加大直接金融的发展力度,促使中国的融资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二)推进产业高端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形成关乎产业创新、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强调了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相较间接融资,股权投资资金明显更青睐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高端产业。随着产业向科技创新型持续升级,我国的融资结构必将随之向直接融资转变。为更好的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发展综合化业务的内在意愿和外在压力正在不断增强。
(三)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银行信贷需求将逐渐被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需求所替代,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资金中介为主的业务模式,加快实现创新型银行的建设,高度重视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不断拓展参与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资产证券化、理财直投、场内外自营投资等方式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风险状况。通过大力发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专业而丰富的投资组合;通过“商行+投行+交易”战略实施,创新债券承销、结构化融资、交易撮合、并购顾问等服务模式嵌入实体经济
活动;通过加大资本市场投研与资产配置水平,深化与头部金融机构紧密合作。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数据显示,在债权类融资快速增长、股权融资增长较为缓慢、股票与GDP之比下降的背景下,全社会债务水平上升加快。宏观杠杆率(总债务/GDP)从2008年3月末的142.3%上升至2020年6末的280.3%,累计上升138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杠杆率更是升至162.5%,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金融资产有进一步向商业银行集中的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可能会牵连政府,还可能波及到广大存款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将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形成企业权益,有利于降低宏观杠杆率,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有效缓释系统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支持直接融资面临四方面突出问题
(一)体制机制存在较大升级、改进与创新空间
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相关业务流程、产品创设、服务体系和组织结构,仍有较大升级、改进和创新的空间。一是管理理念有待融合。资本市场业务重视在风险承担基础上提升组合收益,而商业银行主要基于对客户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强调风险与收益相平衡,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理念相对保守。二是响应能力有待提高。投行并购、定增业务等资本市场业务时间较短,对响应能力要求较高。商业银行现行经营架构为传统公司与零售业务架构,决策流程较长,资本市场业务介入的时效性,竞争力有待提升,审批标准、准入机制有待细化,营销力量有待整合,业务对接有待提高。三是激励机制有待优化。传统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机制安排,不能满足资本业务风险、收益匹配原则,需要建立更加市场化独立的资本市场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本文刊登部分内容,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微信:chainzha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