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求发挥基建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 用。《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 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 应用, 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 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 区 3.9 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 1000 亿元。”在新一轮基建投资“稳增长”的发力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被寄予厚望,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有一席之地。 经过长期持续大规模投资,我国“铁公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不少转型升级和补短板的地方,未来投 资建设仍有可为。
按照世界银行的界定,传统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工程构筑、 设备、设施及其所提供的用于经济生产和为居民所用的服务,包 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和其他交通部门三大类。具体有:交通(铁 路、港口、水运和机场、城市交通)、能源(电力、油气管道)、 水利(大坝、灌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供水、环境卫生设施 和排污系统)、电信设施等。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基础设施 建设投资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 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类,基 本对应了交通、能源、水利和市政公共设施。2014 年以来,基 建投资增速进入下降通道。基建投资年均增速由“十二五”的 15.8%降至“十三五”的 9.6%。
横向比较,我国传统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 人均基础设施存量,如人均铁路里程与公路长度,仅为 G7 国家 的 30%左右,并且在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社会民生 等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
世界经济论坛《2019 年全球 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 141 个国家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排名 为 36,落后于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尽管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快速 发展,但仍需要追赶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即仍有强劲 的追赶性需求。追赶性需求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在东、中、西地区 之间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而引发的各地区之间的互相追赶。《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 发〔2018〕101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支持“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
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重大战略,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补齐铁路、 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服 务、城乡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短板。2020 年的新冠肺 炎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也应尽快给 予建设弥补。
如果单位对报告有需求,可加微信咨询订阅。VX:chainzha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