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金融科技 > 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生成的伦理治理 详情

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生成的伦理治理

学习时报 / 2025-04-21 13:04:36

内容生成技术会导致创造力依赖和情感钝化吗

 
学习时报:智能化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但我们都没预料到它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成为现实。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而言,未来我们需要警惕哪些新兴风险?
 
薛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新的智能化时代,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更精准地理解并满足用户需要,生成更具多样性、个性化和创造力的高质量内容,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这当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风险。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技术引发的人类创造力依赖和情感钝化风险。
 
首先,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决策支持和日常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人类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完成写作、设计甚至决策任务时,无形中人类就减少了深度思考和反复试错的过程,而这些恰恰是创造力激发和积累的关键环节。如此一来,长期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会使人类的原创思维和表达能力逐渐退化,最终导致整体创造力的萎缩。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虽然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但其中可能掺杂了用户算法分析和系统自身的算法歧视,从而将人们困在“信息茧房”中,限制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进而削弱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当算法不断迎合用户的偏好,人类主动探索、批判性思考和跨领域联想的能力可能会逐渐减弱,而这些能力正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
 
再次,在情感层面,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改变传统的人际互动方式。例如,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来代替真实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际交往链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共情能力下降和情感表达简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够模拟人类情感并提供即时满足,而且部分群体对自我情绪价值的要求十分强烈,从而可能逐渐失去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耐心和意愿。此外,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如诗歌、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可能使人类情感表达趋于标准化、模式化,削弱个体独特的情感深度和主观体验。
 
需要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任何技术的发展,本质上都是人类出于科学角度对稳定性和精准性的追求,以弥补人类能力的不确定性短板。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人是居于第一位的,人发明并使用技术工具,决不能出现工具驾驭人的情况。人与工具的最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无穷创造力和真实情感感知力。从当前情况看,我们这一代人对此原则的认知比较清晰,但下一代,尤其是从童年时期即接触智能设备的青年群体,可能更习惯人机交互方式,对这种风险就需要警惕,就要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
 
解决的关键就在于人类如何主动管理和平衡技术的使用。如果能够将人工智能始终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鼓励人机协作而非被动依赖,同时重视教育体系中创造力与情感培养的核心地位,技术就可能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催化剂。以往的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往往伴随新的挑战,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始终是化解风险的关键。因此,未来要建立合理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的长远福祉,坚决避免削弱我们的本质能力的现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