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院士解读ChatGPT等数字技术热点
新华社 / 2023-02-21 16:09:05
近日,在“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2023新经济智库大会召开前,新华网记者就数字技术发展热点,专访大会演讲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数字技术领先发展 平台企业后劲充足
提到高新技术,往往令人想到“大国重器”、“精密制造”等硬科技。如今,中国数字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技术现在在高技术中产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目前仍然保持领先的位置。”邬贺铨认为,高技术企业的划分,并不是以行业规模大小来判断,而是以它本身代表的技术的发展迭代速度,以及它的增长率和社会影响度。
邬贺铨表示,引导平台企业向着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常态化、规范化的治理手段,有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也让平台企业对未来发展感到更有信心。
在邬贺铨看来,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平台,从发展到治理,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互联网企业平台化作用更明显,连接服务、连接用户的能力更广泛。二是互联网平台具有创新模式,可以实现全时工作、灵活就业,为国家推动就业做出了贡献。三是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性在各个行业里表现最为突出,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包括从事硬科技创新、集结创新人才、推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我仍然对我们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后劲充满信心。”邬贺铨深信,互联网是高技术,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进步大 要与行业经验相结合
能聊天、能写文案、能做表格……聊天机器人ChatGPT连日来热度不减,其引发的关注度,不亚于几年前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邬贺铨认为,算力水平的提升和大规模应用,推动预训练大模型的产生。ChatGPT的出现,使得预训练大模型进入可商用化的程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尽管ChatGPT的诞生具有标志性意义,但邬贺铨提示说,它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一种靠大量的算力来堆砌,能用得起这么大规模的算力来支撑的公司,全世界还是少数。”
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飞速发展,但将它真正应用到行业里仍存在较高门槛。
以ChatGPT为例,它是一种聊天机器人,如果要进入产业应用,背后的模型就要变了。“不仅仅是博览群书就可以解决,那么还需要利用到很多行业的经验,所以我认为,ChatGPT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所缺的是怎么跟行业更紧密的结合。”邬贺铨说。
一方面,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企业不了解产业需求,另一方面,实体产业的专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开发类似ChatGPT这种大模型。在邬贺铨看来,这两者中间的空缺,可能正是数实融合所要解决的问题。
ChatGPT火爆全球,带给中国产业什么启示?邬贺铨认为,中国有比较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公司具备比较强的算力能力,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业务应用领域既有自身业务的需求也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相信能够做出不逊于国外公司的AI应用。
“ChatGPT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让我们反思人工智能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对于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企业,邬贺铨建议,要将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相结合,不能仅限于跟随国外做聊天机器人。
5G能力要提升 打开行业应用新空间
5G作为通信网络,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整个数字化贯穿了从通信、计算、存储、芯片到操作系统等不同环节,大量数字化应用都需要由网络支撑。
5G商用牌照发放三年多来,中国5G商用走在了全球前列。中国信通院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33.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5倍。5G已在工业、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应用案例数超过5万个。
“现在在应用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5G的能力,5G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邬贺铨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5G的网络能力,尤其是上行、回传的能力,并且还要做到低时延,才能更好地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及产业等应用。
今年,5G-Advanced(5G-A)的发展进入到了标准制定的关键一年。邬贺铨说,5G-Advanced就是要将5G的带宽速度提升10倍,并且把时延进一步降低10倍,把连接的密度再提升10倍。
5G标准持续演进,不仅能更好的支持消费级应用,更将打开行业应用的空间。
邬贺铨认为,5G-Advanced除了表现为一些性能上的提升外,还推动5G进一步融合,包括融合工业的一些应用,以及物联网、卫星网络的应用,这样才能打开行业应用局面。此外,5G还要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不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5G网络效率,还要利用人工智能结合5G,开拓5G的行业应用。低碳化也是5G-Advanced的研究关注点。
目前,5G本身发展仍然有很多创新方向值得去探索。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根据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应用要求,需要5G不断做改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