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金融科技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金融系统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 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金融系统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

中国金融 / 2022-01-07 11:09:1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本文就金融系统如何在新时代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谈几点思考。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试图获得先发优势,引领全球发展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国际来看,气候变化是人类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证明,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经济发展并未减少贫困的现象,国际上曾提出“分享型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而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对这些理念的超越。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解决好收入差距等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金融事业协同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以新发展理念助力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工作的主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在全球较早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创新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了普惠金融覆盖率和服务效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地区协调、绿色低碳、脱贫攻坚成绩斐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下一步,要继续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国民经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要从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的角度,扎实推进金融事业协同发展。
 
  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内在联系。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较多分布在环境脆弱地区,易受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而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也是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对二者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进农业、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农业和小微企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受制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其排放监测统计更加困难,绿色转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投入均较为不足。
 
  下一步,可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推动农业、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全过程。二是构建适合农业、小微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机制,为其建立碳账户,完善碳核算方法,使碳减排和碳汇效应可计量、可跟踪。三是构建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建立农业碳减排风险共担机制和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进绿色供应链融资。扩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
 
  加大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力度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全国碳排放量监测和统计制度尚未统一,既增加了金融机构全面、及时获取企业碳相关数据的难度,也使碳资产真实价值难以准确核算,影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大都缺信息、缺信用、缺担保,金融机构难以对其开展信用评价,使得普惠金融的基础性成本居高不下。
 
  科技赋能是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重要手段。在绿色金融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经开发建设了17套绿色金融相关的系统,可以实现绿色融资主体信息展示、推动银企对接、完善绿色贷款识别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功能。在普惠金融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通过金融科技的运用有效破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扩大了金融服务半径、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下一步,要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打造数字绿色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一是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运用,利用数字技术盘活绿色资产,规范发展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和市场,推动环境信息披露。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引导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统筹实体和数字两种方式下沉服务,以适度的物理网点弥补“数字鸿沟”不足。三是加强监管,尤其要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打击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危害数据和网络安全、侵犯个人隐私等不法行为。
 
  开放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提供强大推动力
 
  开放带来进步。我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从对外开放中获益良多。开放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我国很多普惠小额贷款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就从孟加拉国尤努斯提出的小额贷款理念及其实践中得到诸多启示。开放有助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需要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
 
  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促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为例,区内产业转型升级起步较早,经济低碳发展需求强烈,科技创新活跃,金融业务发达,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具有较好基础。下一步,拟从三方面着手,探索促进大湾区内绿色金融发展。一是探索在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研究推动三地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标准、绿色金融统计标准等的融合。二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鼓励境内外绿色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及第三方认证机构在大湾区设立总部或运营总部,支持三地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业务合作。三是促进大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大湾区资金融通便利度,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支持大湾区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有助于培育弱势群体和环境脆弱地区的“造血机制”,实现区域间、群体间、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改革内容,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同时,我们将推动更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理念。进一步以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取暖等重点民生工程提供金融支持;加强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相关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本文由作者2021年12月11日参加“2021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发表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