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系统集成激活“十四五”开局发展一池春水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3-04 10:24:16
2021年是建党百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起步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之年。从3月4日起将进入全国两会时间,如何以改革的办法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是此次全国两会的重要看点之一。本期圆桌论坛邀请四位深谙宏观经济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展开讨论,为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嘉宾
张占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尚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夏 飞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财经学院院长
杨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主持人 周子勋
把改革能量转变为治理效能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中央将攻深化改革之坚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成效的重要抓手。今年与以往不同,春节刚过,中央多次召开会议,重点提及“改革”,把改革提到新的高度。请问中央为何把深化改革作为今年工作重点的“先手棋”?
张占斌: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困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着眼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破解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畅通国民经济血脉循环,需要继续用好用足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靠改革的深化,把制度优势、改革能量转变为治理效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任务,为改革提供了历史性的实践大舞台。
刘尚希: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依然需要依靠改革开放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因此,实现“十四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改革的复杂性、整体难度、协调性与以往相比大大提升了。过去的改革主要是以经济改革为主,现在则是整体性改革,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还包括党的建设、国家监督体制改革和国防军队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对改革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有新的改革理念。
夏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0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于变局中开新局,改革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继往开来,把深化改革作为今年工作重点的“先手棋”,以创造性的改革引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为“十四五”开好局,坚实起步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杨成长:2021年是“起承转合”的重要年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面临疫情防控以及2020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这无疑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2021年要开好局,关键是加大制度改革。而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大改革的制度集成,把各方面改革综合配套起来,形成制度体系。有三方面的制度体系非常突出: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在对外开放上形成集成性强的制度改革。三是在启动内需上进行制度集成。我国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扩大内需,启动投资和消费。从消费方面看,涉及到怎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净化消费市场环境以及解决居民债务过快增长等问题。
以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如何理解改革系统集成对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
张占斌: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改革、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战略性研究,把握好矛盾运动规律,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作用,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站在新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社会对改革充满了更大期待。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要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要运用好改革成果,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紧迫感、提振精气神,全力完成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
要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总结评估,把总结评估同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思路结合起来,同汇聚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结合起来,全面展示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坚定各方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势蓄力。
刘尚希:中央提出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是因为现在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已在各个方面铺开,而各方面的改革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彼此制约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改革协同性、协调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以系统观念进行集成。
实际上,这意味着在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需要率先进行系统集成,把已经形成的一些改革成果加以梳理、集成、整合,形成改革聚力。同时,对下一步改革也要有系统集成,通过系统设计和彼此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夏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并明确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新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系统集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强调将独立的个体集成到有机的系统中,达到协同统一、集中高效、整体优化的效果。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序推进各组成部分改革发展,方能系统培育制度优势,协同提升改革效能,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为复杂艰巨,唯有加强系统集成才能有效调整相对固化的利益结构,提升改革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应抓住哪些改革重点和难点实现新突破?
张占斌:“十四五”开局之年,发挥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作用,必须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改变资源配置扭曲、要素市场发展不足的短板。促进城乡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市场化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比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给“三农”以金融等多方面支持,通过金融改革,释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量,给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农户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消除后顾之忧;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大的国际空间。
刘尚希:整体来看,现在的改革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经济改革,二是社会改革。两者需要协同推进,很难说谁更重要,因为当前面临的很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受社会问题制约的,单纯从经济本身来看,已经难以解决。比如不少地方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培育壮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这里面就涉及到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两者是互为条件的。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下一步还要推进城市化,提高人口市民化,从而带动经济增长。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必须协同推进,用系统观念看待改革问题。
当前,科教文卫领域的改革整体上看都属于社会改革范畴,涉及到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我认为,社会领域的改革首先应从事业单位改革作为突破口,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这些领域的改革不仅涉及到民生问题,也涉及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人力资本积累又涉及到创新的社会基础。所以,从以人民为中心角度来看,社会领域改革应当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物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人力资源的社会化配置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和生产力将大大提高。
夏飞:一是在高水平自立自强方面实现新突破。创新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破除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的制度障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科技创新能力结构和布局,提升要素配置系统化和协同化,加强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克服产业瓶颈制约,把握创新发展主导权。二是在畅通经济循环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三是在扩大内需方面实现新突破。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再分配制度体系,培育和发展完整内需体系。四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促进有效外循环开展,促进产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加大力度推进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市场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领域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规制,理顺优化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科学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杨成长:应该从四方面改革重点实现突破:一是通过改革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三者之间要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研发强度持续提升,但成果转化率偏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金融要发挥作用。二是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共建设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覆盖中国大部分省市和主要城市,对我国的经济配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要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市场监管一体化,就必须打破过去那种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分割。三是要出台引导消费的政策。2020年,我国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是我国消费恢复并不理想。要破解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关键是要实现畅通循环。而要刺激消费,需要有公平的分配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高质量的供给,通过创造性的供给去引领消费。四是实现制度性开放。新一轮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广泛的开放是制度性开放。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现在更加强调商品开放、投资开放、服务开放。这就需要形成与全球接轨的制度体系,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标准规则等。
找准切入点推动改革落地实施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从何处入手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关键作用?
张占斌:发挥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作用,推动改革落地见效,要立足扩大内需打通淤点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善于运用改革的办法增强供给的精准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需求侧管理,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淤点”“堵点”“断点”和“痛点”,激发整体效应。
在生产上,重点是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提高竞争力。现在看这个问题很急迫。这是我们国家抢占产业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我们构建双循环的核心问题,重点是自立自强问题。在分配上,改革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来看,下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学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在流通上,不仅仅是公路、铁路、航运、空运和管道运输要畅通流通,金融和科技支持也要加强。要进一步靠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带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提高。在消费上,要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消费政策,创新新的消费空间。主要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
刘尚希:应从抓好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两方面的改革入手,这两方面的改革重点是我在前面说到的物质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具体来说,有两个切入点:第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大约5000万人,要通过改革把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释放出来。从民生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改革至关重要。事业单位是微观基础,微观活力决定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第二,推进农民的市民化,真正让现有的已经在城市的存量农民工等享受同城待遇,加快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不只是一个政策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事关中等收入群体能否扩大、能否走向共同富裕,也关系到内需战略的实现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夏飞:推动改革落地实施,有效激发改革的活力和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牢“系统集成”的改革要义。第一,以系统集成的思路统筹改革谋划,用全局意识进行改革的整体设计,促进改革举措呼应协同。第二,以系统集成的目标强化改革引领,紧紧盯住改革的重点、痛点、难点、堵点,有机串联,联动突破,提升改革整体效能。第三,以系统集成的举措强化改革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政策及时落地生效,汇聚改革政策推力成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第四,以系统集成的经验带动改革示范,在某一区域、领域取得改革成效后,复制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第五,以系统集成的效能检验改革成效,以结果为导向,立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检验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度,反馈修正改革举措,形成改革的动态优化机制。系统集成,积力共举,协同推进,以高度的系统观强化全局视野和联合统筹,以辩证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创新意识赋能改革举措和改革路径,以担当实干落实改革思想和改革蓝图,必能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杨成长:有三个抓手:第一,建设先行试验区和示范区试点。以自贸区为例,从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区开始,我国自贸区已达21个。自贸区不仅是中国最为开放的先行试验区,也是中国制度性改革的先行试验区,目前很多重大的制度创新都是从自贸区开始实施运营,然后进行推广的。第二,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已经设立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寻找突破口。因为这些重要的区域重点发展战略推动了区域一体化以及城市群建设。第三,抓住乡村振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红利。新农村不仅是要发展农业,更要把农村建设好。要实现农村从规划到建设、环保、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建设示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