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详情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 2025-04-30 11:41:12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中的多篇著作对此作出深刻阐释。比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对健全多种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提出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不仅强调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者“协奏”的目标,更明确了完善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政策联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提供了根本遵循。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二者形成政策协同效应,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增强经济系统韧性,更能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合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立足学习贯彻《文选》,深刻领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的丰富内涵,持续优化二者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统筹财政资金精准施策、金融资源高效流动、科技资本赋能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特征,传统政策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成为破解经济转型之困、应对外部冲击之险、满足民生保障之需的重要抓手。
 
  经济结构转型呼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发展资金约束、长期稳定支持不够、创新资源分散等挑战。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高风险、长周期、正外部性特征,存在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二者的协同配合,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形成覆盖科技创新长周期、全链条的资金支持体系,推动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顺畅转化。这不仅是资源配置的优化,更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构。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可通过专项基金和税收激励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支持和风险补偿,货币政策可运用市场化工具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高效配置,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护航。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加剧,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金融风险跨境传导压力增大,系统性风险隐患上升。这些外部挑战不仅影响实体经济运行,还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需要系统化的政策应对。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体现了宏观政策的系统思维。单一政策工具往往难以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多重目标,而政策组合则能在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政策效应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整体效能。具体来看,财政政策可通过投资、激励等工具优化资源配置,稳定产业链;货币政策可通过流动性管理和汇率调节等工具缓和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二者协同配合,形成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重防线,既保障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又增强了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为维护经济体系安全注入稳定力量。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差异,养老、医疗等重点领域资金需求量较大,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不仅能够为那些过去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领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更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民生保障领域,进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通过“政府保基本、市场提质量”的方式,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强转移支付、优化支出结构等,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货币政策可通过再贷款、定向降准等工具,激励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不断拓展服务覆盖范围,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对传统补短板思路的创新,不仅关注资源投入的数量,更注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供给质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将静态的民生保障转变为动态的民生改善过程,构建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