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金融精准发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详情

金融精准发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 2022-08-26 15:16:3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资本市场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金融开放蹄疾步稳,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这10年,我国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业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金融稳,经济稳。10年来,我国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等内外部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
 
金融活,经济活。这10年,是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10年。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坚持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10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金融业创新服务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中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10年。”陈雨露表示,我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10年来,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大病保险制度从2012年建立以来至今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与此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10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金融违法与腐败行为受到严厉惩治”。
 
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显著
 
10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位,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我国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场各方预期。
 
——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10年前的23%增长至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总资产10年间增长了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10年增长了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10年间,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实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零容忍”执法威慑力显著增强,市场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变。
 
当前,资本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坚持通过改革提升监管治理效能,健全市场内生稳定和外部约束机制,及时稳定市场预期,市场风险总体收敛、基本可控。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的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健康发展态势持续巩固。
 
对外开放步伐既快又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特别是2018年以来,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陆续出台,落地速度明显提升。目前,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对外资股东资质要求不断放宽;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
 
肖远企介绍,10年来,我国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10年前增长超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10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均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绝大多数资本项目已实现可兑换。在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通过了健全跨境资金流动性宏观审慎及微观监管制度框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收支方面基本平衡、更加稳健。我国内外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经常账户顺差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保持在合理区间,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活跃,跨境收支规模增长较快,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更好地发挥了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我国已实现较高的可兑换水平。直接投资已经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融资由市场主体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自主开展,跨境证券投资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双向开放,境内居民配置境外资产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超过2万亿美元。
 
随着我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5月底超过了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本报记者 陆 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