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趋势浅析及投融资实操建议 详情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趋势浅析及投融资实操建议

温州视线 宋映忠 / 2022-04-11 19:37:44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37万亿,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处于增长势头。但同时应该看到,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面临新冠疫情蔓延,俄乌战争引起的世界经济震荡、地缘政治斗争形势严峻、地区冲突加剧等造成世界经济萎缩、国内经济发展压力加大等重重矛盾,必然影响我国发展,导致重重压力。
 
  为进一步把握好政策“取向”,突破各种压力,做好当前投融资工作,笔者就当前经济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对投融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供操作参考。
 
  一、当前宏观经济数据浅析
 
  (一)经济总量国际领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不仅遏制了2020年下滑到2.3%的下行趋势,而且扭转了从2012年以来的增长率低于8%的下行趋势。
 
  (二)“三大需求”比例变化,经济结构顺势调整
 
  1.消费需求持续恢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随着疫情控制,消费恢复,到202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上年最低谷-20.5%上升到最高峰33.9%,筑底反弹54.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加大,2021年全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
 
  2.投资缓中趋稳,发展韧性增强。在货币、财政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到2021年投资增速从上年最低谷-24.5%上升到最高峰35%,筑底反弹59.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降低,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3.净出口增长发力,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和疫情防护医疗用品等产品出口,拉动我国出口总值累计增长速度迅速上升,到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速由上年最低谷的17.2%上升到最高峰60.6%,筑底反弹7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9%,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
 
  (三)“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021年国内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内生动力,国际市场为补充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了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构建国内强大市场国情优势。
 
  二、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一)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新冠疫情依然在蔓延,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严重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根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预计仅增长4.0%,2023年增长3.5%;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1%,2023年为3.2%。
 
  (二)面临经济复苏快,稳固性差的压力
 
  1、从经济总量看:一季度增长18.3%,二季度开始迅速滑落,下降到7.9%,三季度下滑到4.9%,四季度再下降到4%。
 
  2、从投资需求看:年初增速达35%,逐月下滑,到年末下降到4.9%,下降了30.1个百分点。
 
  3、从消费需求看:年初增速最高达33.9%,随后逐月下滑,到年末下降到12.5%,下降了21.4个百分点。
 
  4、从净出口需求看,年初增速最高达60.6%,随后逐月一路下行,到年末下降到31.1%,下降了29.5个百分点。
 
  (三)面临宏观杠杆率合理优化的压力
 
  宏观杠杆率是指一个国家债务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以来的宏观杠杆率统计。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2月11日发布了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虽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趋于合理区间,但其优化压力依然较大。
 
  (四)面临疫情和经济衍生的地缘政治等错综复杂的多重压力
 
  由于全球性经济萎缩的经济压力,特别是“三大经济体”未来10年经济发展速度趋势,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在2028年超过美国。
 
  因此,美国不得不采取“打压围堵”的策略。把经济矛盾上升为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乃至于战争。复杂多变的俄乌战争也给未来经济带来错错综复杂的重重压力。
 
  三、近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面临上述宏观经济形势和重重压力,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释放了一系列信号。
 
  (一)岁序更新的“三连发”经济启航信号
 
  1、中央经济工作会的号角。去年12月8日-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要求。
 
  2、“央行”货币政策发力。5天后的12月1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12月20日一年期LPR利率由3.85%下调至3.80%,下调5个BP。
 
  3、“财政”政策超前发力。在央行出招的次日,即12月16日,财政部通过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
 
  (二)新年伊始利率杠杆再起
 
  2022年1月20日,继上月下调1年期5个BP的基础上,1年期LPR利率再度下调10个BP,5年期LPR利率打破了六个档期未调整的记录,下调至4.60%,下调了5个BP。LPR利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三)2022年“两会”释放信号和当前经济政策取向
 
  围绕今年“两会”提出的中国经济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等一系列目标,传递了积极提振积极的政策信号。
 
  1、财政政策超前发力。在提前下达1.4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指标的基础上,明确了2022年专项债3.65万亿,与去年持平,财政赤字率 2.8%,较上年调低约0.4个百分点,表面看资金规模减少2000亿元,但通过跨年度的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安排规模,比上年增加两万亿元以上,增长8.4%;增加中央转移支付直达资金约1.5万亿,可达9.8万亿,同比增长18%。
 
  2、货币政策力度增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近期央行为加大绿色信贷资金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推出了“碳减排支持货币政策工具”,以先贷后借的直达方式,1.75%的利率推动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推动“绿色信贷”。与此同时,在推出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四)协调配合系列政策频出
 
  去冬今春以来,国家各部委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定位主旋律,紧跟前述一系列启航“信号”,随即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后疫情时代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政策。近期主要政策梳理如下表:
 
  四、当前地方投融资操作建议
 
  为进一步领悟和贯彻中央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把握好政策“取向”,打通经济循环的“最后一公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操作参考。
 
  (一)把握好政策“取向”,既要高质量也要合理的发展速度
 
  通过上述经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俄乌战争等压力和国内疫情防控、经济下行等压力依然很大。因此,一方面要守住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底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稳住经济总量的大盘,既要质量也要速度。因此,政策取向很重要,要汇聚合力,以加大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出口为导向,以促增长、以提振经济为重中之重的政策“取向”,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二)推进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增强投融资主体的融资能力
 
  地方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投融资主体,但当前部分地方国有企业依然存在资源整合度差,主责主业不突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企业净资产量小,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融资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因此,建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国资委《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等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紧推进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升级,梳理好资源资产,盘活存量,增大增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聚焦主责主业,形成自主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可持续的企业现金流,增强融资主体的投融资能力。
 
  (三)优化地方国企债务结构,增强财务可持续能力
 
  据笔者调研,在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现有的存量债务中,依然存在短期流动资金多,非标融资占比大,短贷长用、财务成本高等现象。因此,建议在融资过程中,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做好地方国有企业投融资规划,将短期融资、中长期融资进行科学搭配,贸易型企业以流动资金贷款和短期融资为主,投资型企业以项目贷款和中长期融资为主,优化融资结构,调整负债结构,提高低成本资金资金占比,形成地方国有企业财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精准策划储备项目,通过项目承接资金“活水”
 
  “资金跟着项目走”,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强调和要求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精准直达的路径。因此,项目的前期精准策划储备十分重要。建议通过专业咨询机构提前介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发改投资〔2021〕1813号文件中“规范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善投资决策咨询评估机制,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将融资方案作为可行性研究论证重点,结合融资结构和项目收益来源,科学规划项目资金平衡方案。
 
  聚焦国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对应国家三大战略,精准储备项目,让项目可行性研究满足“六性”(需求可靠性、工程可行性、运营有效性、财务合理性、影响持续性和风险可控性)要求,以精准承接财政和金融的直达资金“活水”。
 
  (五)创新理念,开启资源、产业、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
 
  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离不开资源、产业、金融的高度融合。因此,必须创新理念,增强三者之间的融合度。
 
  一是变资源为产业。梳理区域资源禀赋,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股权投资、企业混改等模式,发挥地方国有企业与大型国企、央企的链接作用,把过去“卖”资源转化为引进技术,开发利用资源,形成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
 
  二是以金融促融合。充分发挥好金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对“资源、产业”的“粘合”作用,通过开展资源、产业、金融融合发展,采用“片区开发”“区域封闭运行”等示范区域、项目等方式,开启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六)创新项目开发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与投资收益平衡
 
  创新项目片区开发运营模式,优充分采用项目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土地、产业、生活等系统片区综合开发模式)、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主导的土地、产业、生活等系统片区综合开发模式)、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土地、产业、生活等系统片区综合开发模式)、AOD(Antici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以预期规划为先导,引导土地、产业、生活等系统片区综合开发模式)、ROD(Resources -Oriented development以资源为先导,引导土地、配套设施、生态、生活等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等片区开发模式),化配置资源,全生命周期研究分析项目,促进项目投资收益自求平衡,满足项目需求可靠性、工程可行性、运营有效性、财务合理性、影响持续性和风险可控性,增强项目的可融资性。
 
  (七)创新投融资思路,多渠道多元化融资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池”推动,要建立强大的“资金池”,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药引子”和“指挥棒”作用,撬动金融资金(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资金),吸引社会资本,以“项目池”作为构筑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池”的“基础池”,来承接上级财政直达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因此,建议创新投融资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寻找融资市场,拓宽资金渠道。
 
  一是精准储备项目,聚焦“三重”,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申报。2022年专项债券重点聚焦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个大方向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申报。
 
  二是精准储备项目,做好中、省财政对口转移支付资金的申报和承接。根据各对口主管部门相关的条块专项财政直达资金,比如农业、科技、水利、老旧小区、保障性住房、环保等,以对口做好项目资金申请。
 
  三是精准储备项目,做好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贷款。通过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主渠道,对标绿色信贷、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乡村振兴、重大民生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领域,精准申报中长期贷款。
 
  四是精准储备项目,申报企业项目收益债。对具备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可以通过发改申报、绿色、城投、乡村振兴、养老、企业并购、双创、项目收益债等。
 
  五是争取证券市场资金。具备条件的区域和企业,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报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的各种公募、私募债券。
 
  六是争取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具备条件的区域和企业,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通过备案方式,申请使用乡村振兴票据(RVN)、绿色债务融资工具(GN)、中期票据(MTN)、生产支持票据(ABN)等各种金融票据支持工具。
 
  (八)强化管理,防范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做好财政预算中期规划,严格预算收支,禁止违规举债,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用好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债券,对已经到位没有使用的专项债券,要创新思路,与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交流沟通,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推进使用进度,促进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合法合规合制的开展市场化融资,既要创新投融资思路,又要防范风险,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政策敏锐性,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项目策划包装经验,深厚的经济研究分析能力和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建议遴选具备过硬专业资质、具有强大咨询师团队和丰富项目前期工作经验的专业、正规的咨询公司,提前介入,参与辅导、分析、研究,把控和防范好风险,做好地方区域投融资的前期基础工作。
 
  文章原创作者简介:
 
  宋映忠,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专家库入库专家、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投融资分会高级会员、中投泽世(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版有出版有《PPP项目融资实操指南》《PPP项目绩效考核实操指南》 等书籍,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文章来源:温州视线 作者:宋映忠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