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未来中国出口喜忧因素同存 详情

未来中国出口喜忧因素同存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11-11 13:35:54
 
主持人 范思立
 
嘉宾
 
苏 剑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邓 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
 
常 冉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作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是我国经济增长、国内就业的重要拉动力。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出口成为国内经济快速恢复、补充国际供应缺口的关键性力量。随着全球供应链修复、出口替代效应减弱,我国外贸的高速增长态势将逐步回落。因而高度关注国内外贸演进趋势是观察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重要窗口,我们须有全面的应对之策。
 
外贸总体平稳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与大家之前预期的情况有些许不同,10月份国内进出口延续了高位增长态势,如何评价外贸整体情况?
 
苏剑:从出口情况看,劳动力短缺问题导致的供应链瓶颈似乎正在改善,出口增速仍保持高位;从进口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是支撑进口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动能减弱叠加限电限产对进口增速形成一定压制,进口增速不及预期。
 
分国别来看,1-10月份,中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按人民币计,1-10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55万亿元,增长20.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34万亿元,增长20.4%,占13.7%。美国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增长23.4%,占12.5%。日本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为1.98万亿元,增长10.8%,占6.3%。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3万亿元,增长23%。
 
常冉:10月份国内进出口增长平稳,而边际小幅走弱。排除基数扰动,10月份出口和进口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7%和12.4%。
 
海外经济复苏仍为出口支撑,价格因素推高出口增速
 
中国经济时报:出口仍保持了高位增长,请问哪些具体因素支撑了国内出口高速增长态势?
 
苏剑:海外供应链瓶颈趋于改善,出口增速仍保持高位。按美元计价,10月份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27.1%,增速较上月有所下降。2020年10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为10.92%,基数效应对10月份的出口增长速度形成一定压制。整体来看,10月份出口增速延续增长势头,仍保持高位,但是低于我们跟踪研究的预测,出口增速仍符合海外需求以及供应链缺口支撑的逻辑。
 
海外经济复苏仍是支撑出口的基础力量。从已经发布的数据看,欧美经济复苏进程放缓,但是韧性仍在,10月份美国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8.4,低于初值59.2,美国制造业面临压力,但是仍处于扩张状态;欧元区10月份IHS Markitit制造业PMI终值为58.3,低于前值58.6,为8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但是仍未跌穿荣枯线。美国10月份非农数据向好,并超出市场预期,劳动力短缺问题导致的供应链瓶颈似乎正在改善。从非农就业人数变化来看,美国10月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53.1万人,创2021年7月以来新高,失业率降至4.6%,为2020年3月以来新低,就业稳步转暖,海外供应链修复或对出口造成了一定负面冲击。
 
邓宇:出口受补库存与替代效应影响,仍维持较高景气。10月份我国出口额绝对值保持在3000亿美元,较上月小幅下降,仍维持较高景气,同比增速达27.1%。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主要欧美补库存周期开启。10月份欧美经济虽有放缓,但前期大量出口订单积压因运力修复而开始消化,欧美企业补库存需求增强,继续支撑我国出口维持较高增速。二是疫情因素导致供应链短缺带动价格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高位,见顶回落的趋势相对偏慢,价格对出口的贡献仍比较高,短期很难快速回落。三是出口替代效应仍在发挥作用。10月份越南等国疫情缓解后出口产能修复,但出口量并不大,其他国家受疫情反复困扰,出口产能有限,而我国出口替代效应仍继续发挥作用,对全球供应链形成较强支撑。
 
分产品来看,10月份出口贸易中纺织纺纱、手机、箱包等维持较稳定的贡献度,而消费品如服装、家用电器出口额环比小幅回落,集成电路出口环比回落。其中,纺织纺纱等疫情物资等出口受疫情扩散等影响出现小幅回升,环比增幅为0.8%,箱包出口环比增幅为4.7%;集成电路出口环比降幅为5.5%,而手机、自动数据处理等商品出口有所扩大,环比增幅分别为3.5%、2.9%;服装、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出口出现环比回落,环比降幅分别为1.7%、5%。
 
分国别看,美国、欧盟、东盟仍是三大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出口分别为537.7亿美元、484.6亿美元、406.2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当月同比增速22.7%,环比降幅为6.3%;对欧盟出口当月同比增速为44.3%,环比增幅为9%;对东盟出口则保持稳定,当月同比增速为18%。对日本出口保持稳定,出口额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速为33%;对韩国出口为133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6.3%,环比增幅为4.7%。
 
常冉:受供应链依赖、供给约束叠加等因素外需放缓,出口增速边际走弱。10月份出口环比增速-1.8%,前值3.9%。
 
一是能耗“双控”、双碳环保和全球能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生产约束。紧张的能源供应、高企的用工成本、飙升的原材料价格和供不应求的国际海运运力等限制因素掣肘我国出口供应。2021年6-9月,价格因素对出口贡献度上升显著,各月的出口价格贡献率依次为3.96%、32.10%、41.40%和53.27%,出口价格上涨演绎了供给约束叠加需求缺口扩张的逻辑。二是我国对东盟出口的供给替代效应犹在。东盟成员国逐步放松疫情管控使得工厂新增订单重新扩张,但交货时间延长、产业链阻断后修复难度较大,短期内东盟出口供给能力与我国仍有差距,全球供应链对我国依赖度不减。三是欧美外需放缓,美国ISM制造业PMI、Markit制造业PMI和欧元区制造业PMI分别为60.8、58.4和58.3,均小于前值61.1、60.7和58.6。
 
欧盟和美国是我国出口拉动的主要来源。10月份欧盟和美国对我国出口的同比增长拉动率为6.3%和4.2%,同期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印度对我国出口的同比增长拉动率仅为0.9%、1.4%、2.6%、0.5%和1.3%。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中,欧盟和美国对我国拉动作用最强,主要是欧美的圣诞节即将到来,玩具、服装等主要贸易商品出货时间集中,同时欧美供应链瓶颈造成产业链持续承压,美国供应商交付时间较上月延长2.2%,PMI物价指数上涨4.5%,显示消费端需求和供应链阻塞而导致的供需错位越发严重,对我国进口需求依赖短期难以脱离。
 
运输设备出口增长亮眼,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贡献增加。一是汽车和汽车底盘、船舶的出口增速边际改善显著,与现阶段欧美主要经济体受困于供应瓶颈的现实逻辑一致。自疫情暴发以来,海运价格高涨、海运运力不足、港口运输链中断等贸易供给渠道问题在美国和欧洲尤为突出,由此增长了对于船舶和汽车等交通运输类商品的需求,以弥补海运运力和商品供应渠道链的短板。10月份汽车和汽车底盘、船舶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54.9%和34.0%,远高于前值93.0%和-4.3%。二是我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仍持续显现,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增速显著改善。目前全球生产链供给不稳、东盟产业链恢复尚需时日,防疫类物资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供需缺口需要快速回补。10月份纺织纱线及制品、服装及衣物、鞋靴的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7.19%、24.7%和35.48%,均高于前值-5.7%、9.8%和29.6%。
 
进口呈量减价升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进口呈现哪些特点?经济增长放缓是否对进口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苏剑:经济动能减弱叠加限电限产,进口增速不及预期。按照美元计价,10月份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长20.6%,低于市场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是支撑进口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动能减弱叠加限电限产对进口增速形成一定压制。首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延续上涨态势,虽然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已经下降,但是进口额仍处于增长状态,对于中国进口环节支撑作用仍在。再者,国家统计局10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继续低于临界点,受自然灾害、局部疫情、限电限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景气度有所下降,内需偏弱态势持续,对进口形成一定压制。整体来看,增速水平并不低,但是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作用较弱。
 
从大宗商品的进口量上看,中国对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延续下跌趋势,而煤、天然气进口量价齐升。1-10月份铁矿砂、原油、天然气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4.2%、-7.2%、22.3%。农产品方面,粮食进口量延续高增长,肉类进口量降幅有所扩大,2021年1-10月份进口粮食、肉类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23.0%、-1.5%。
 
邓宇:进口呈“量减价升”趋势,进口金额出现下降。10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同比增速为20.6%,进口金额环比下降,呈“量减价升”趋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策调控保障大宗商品供应充足,进口量有所减少。国家针对限电限产和“运动式”减排及时纠正,通过恢复产能并加强重点大宗商品调控,大豆、铁矿砂、原油以及集成电路等进口量减少。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供应短缺问题仍相对偏高。10月份以来,受疫情扩散和供应链短缺影响,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扩大。其中,布伦特原油超80美元/桶,较年初涨幅扩大,海外天然气价格涨幅甚至翻番,煤炭价格同样大幅上涨。三是国内需求有所放缓使得进口需求减弱。受到近期局部疫情扰动和前期部分地区限电限产影响,国内需求可能延续回落趋势,企业消库存压力较大,进口需求有所减弱。
 
分产品来看,10月份进口贡献较大的仍是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砂和农产品等。天然气和煤炭进口大幅增长,分别为291.%和144.7%,主要是国内能源出现紧缺导致需求上升。进口量方面,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砂、大豆等进口量环比小幅下降,环比降幅分别为8.9%、7.9%、4.2%、26%。从金额上看,集成电路、铁矿砂、大豆进口环比降幅分别为15.7%、26%、26%,三大商品进口降幅较大。
 
常冉:大宗商品涨价持续影响进口。进口结构分化,非能源类商品进口需求减缓。10月份进口环比增速为-9.8%,前值为1.3%。虽然进口同比增速平稳,但环比增速下滑且结构性问题显现。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内需相对疲弱对进口需求的拉动有限。非能源类商品的进口数量同比增速明显走弱,消费端的粮食、食用植物油、汽车同比增速下滑至-25.9%、-31.1%和-56.0%。
 
日、韩、东盟对我国进口拉动较强。10月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越南的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4.6%、-0.7%、9.9%、22.3%、23.1%、-3.3%,前值分别为:16.6%、1.1%、5.5%、13.3%、17.3%、2.1%,其中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进口增速大幅高于前值,是当月进口的重要拉动力。
 
能源价格高位支撑进口金额,汽车及其零部件拖累进口增速。一是能源类商品仍为支撑进口金额主力,煤炭和天然气等商品量价齐升。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叠加我国能耗“双控”的产能压缩,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商品价格持续高位。从进口总额上看,10月份煤及褐煤、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速为291.9%、56.3%、122.9%和144.7%,均高于前值233.7%、24.9%、78.9%和129.8%;从进口数量上看,同比增速为96.2%、-11.2%、43.7%和24.5%,同样均高于前值76.0%、-15.3%、19.3%和22.7%。在今年拉尼娜寒冬、欧洲天然气短缺、欧佩克谨慎增产等因素影响下,未来能源价格高位预计仍将持续。二是全球“缺芯”困扰燃油车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增速下滑显著。10月份汽车含汽车底盘、汽车零部件进口同比增速骤降至-46.8%和-18.7%,远低于前值-10.6%和1.9%,同期汽车进口数量增速也由-21.0%下滑至-56.0%,全球汽车制造端和产业链受到的制约明显加剧。
 
未来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平缓
 
中国经济时报: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如何展望年内进出口情况?
 
邓宇:预计全年出口高景气,进口将呈“量稳价落”趋势。展望11、12月,出口方面,随着欧美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疫情波动及供应链短缺等问题,经济放缓带来海外需求逐渐放缓走势,国际运价下降,均对出口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全年出口高景气格局将形成。进口方面,预计铁矿砂、原油、农产品大豆等重点国际大宗商品供应产能逐步修复,商品价格将见顶回落,煤炭、天然气等受到政策调控、供应保障等综合措施影响,未来价格将不会出现较大涨幅,进口量保持稳定,将呈现“量稳价落”趋势,预计进口同比和环比增速将边际回落。
 
常冉:受能源价格高企、生产受限、出口涨价扰动需求,以及去年11-12月份出口高基数的影响,预计短期内我国出口金额维持高位水平,但出口增速边际放缓。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出口喜忧因素同存。海运价格在国际海运业价格控制措施的影响下有望趋于理性,短期内我国对东盟的供给替代均是利好出口的潜在因素。但出口制约影响因素也需关注。一是在美国疫情缓和、美联储缩债政策落地、货币政策趋于收紧、财政补贴大幅退出时期,对我国的需求缺口或将收缩,出口拉动或将放缓。二是从中长期来看,海外经济体生产活动修复,主要生产型经济体产业链恢复,我国出口份额或被挤压。三是目前能耗“双控”和拉闸限电正在纠偏,但能源价格高企、供电紧平衡、生产受限等因素仍会对出口供给有所掣肘。四是涨价影响出口需求,我国出口主要商品为机电类非能源类,虽周期变化不剧烈但具有较高的需求替代性,涨价或影响商品价格弹性,压缩出口需求。
 
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居高难下,能耗“双控”和双碳环保对限产影响仍存,国内政策转向稳增长,预计进口增速趋于平缓,结构性问题突出。能耗“双控”总体压缩产能扩张速度,后续对能源商品的进口需求或继续扩张,现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居高难下,短期支撑进口增长。我国仍在积极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自美进口农产品和能源品的力度或有所提升。但目前我国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对于非能源类商品进口需求有所放缓,加之芯片短缺、全球供应链不畅等因素或制约我国机电类及中间品的进口,预计进口增速平缓,进口商品的结构性不平衡短期内将会持续。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