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 / 2021-09-07 16:45:17
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潜在风险挑战仍然存在。下一步,金融系统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结构、贸易投资、宏观调控框架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主要经济体上半年经济萎缩,下半年有限反弹,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2020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第二季度大幅下降后,下半年有所回升,但增长动能减弱。从环比数据看,2020年第二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速分别降至-31.4%、-38.8%和-29.3%,第三季度大幅反弹,第四季度回落至4.3%、-2.7%和11.7%。从全年看,美国、欧元区、日本GDP同比分别下降3.5%、6.6%、4.8%。
失业压力仍在高位。2020年,美国失业率在4月达到14.8%的高位后逐步下降,但降幅持续收窄,12月与11月持平为6.7%。2020 年4—12月,欧元区失业率从7.2%升至8.1%, 日本失业率从2.6%升至3.0%。
通胀总体下行但有所分化。2020年5月, 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降至近年低点0.1%,12月回升至1.4%。欧元区和日本的物价指数全年保持低位,12月分别降至-0.3%和-1.2%。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结构性通胀压力,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2020年12月,印度、巴西CPI同比分别为4.6%和4.5%。
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同比萎缩5.3%,预计2021年将反弹至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42%,其中,发达经济体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69%,发展中经济体下降12%。
(二)金融市场恢复快于实体经济
美元指数走低,其他主要货币相应升值。2020年12月,美元指数跌至90,创2018 年以来新低。2020年,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8.5%、4.1%、5.3%。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也自低位反弹,但多数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收益率大幅震荡后下行。疫情暴发后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恐慌, 国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资产亦遭抛售, 收益率飙升。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截至2020年末,美国、德国、英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了99、38、62个基点。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 月后,受经济前景预期改善以及投资者资产配置调整的影响,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逐步上升。
全球股市暴跌后持续上涨,但波动放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全球股市大幅下跌。2020年3月下旬至12月末,美国主要股指快速反弹,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之后再创新高。日本和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主要股指也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股市尚未完全恢复。股市快速上涨也伴随着波动性的增大,2020年9月和10月美国股市出现两次幅度在8%左右的回调,引发全球股市调整。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后有所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0年3—5月,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下半年企稳并有所回升。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4月下旬跌至低点后逐步回升,年末分别收于48美元/桶和52美元/桶,较上年末分别下跌20.9%和21.7%。伦敦金现货价格收于1897 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上涨9.8%。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铝期货价格分别较上年末上涨25.7%和9.8%。
(三)风险与挑战
2021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预测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6.0%和4.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分别为5.1%和3.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计分别为6.7%和5.0%。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尽管新冠肺炎疫苗已进入接种阶段,但病毒变异情况、疫苗的有效性以及民众接种意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持续扰动经济复苏进程。若疫情长期延续还可能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发生调整,进而对全球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等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风险隐患有所增加。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全球股市快速恢复,多国房价再创新高,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企业部门债务负担加重,非银行金融机构杠杆水平不断上升,风险逐渐暴露。发达经济体超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明显,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大,一旦主要发达经济体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可能导致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以及全球融资条件重新收紧,引发金融市场大幅调整,影响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
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严峻挑战。一是新兴市场经济体2021年融资需求依旧较高,公共债务水平将不断上升。IMF预测2021 年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除外)的公共债务水平将升至GDP的61%,融资需求约为GDP的13%。同时,由于疫情背景下投资者普遍存在风险厌恶情绪,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多地发行短期浮动利率债券,未来可能面临较大展期风险。二是疫情暴发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银行一直是政府债券的主要购买者,这可能加剧主权债务风险上升和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同时挤占私人部门贷款增长空间。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复苏预计将慢于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和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的上升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融资条件重新收紧,再次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
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
2020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如期完成。
(一)经济增长逐季改善,产业结构总体稳定
2020年,我国GDP为101.6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各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逐步恢复常态。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8万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3万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40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从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第一产业为7.7%,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7.8%,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54.5%,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投资成为增长主要动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
2020 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5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0万亿元,同比下降3.9%,增速比上年回落11.9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0%;进口14.22万亿元,同比下降0.7%。进出口相抵, 全年贸易顺差3.71万亿元。受疫情冲击,需求结构有所变化,投资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0%,比上年下降80.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1%,比上年上升65.2个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0%,比上年上升15.4个百分点。
2020 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740 亿美元,与同期GDP的比值为1.9%,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058亿美元,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778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80亿美元。202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22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6亿美元,增长3.5%。
(三)CPI结构性上涨,PPI小幅下降
2020年,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5.0%、2.7%、2.3%和0.1%。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0.6%,涨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3.6%,与上年基本持平;服务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2020 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1.5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下降0.6%、3.3%、2.2%和1.3%。其中,生活资料价格小幅上涨0.5%,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7%,降幅比上年扩大1.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下降2.3%,降幅比上年扩大1.6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降幅分别为0.8%、
4.4%、2.7%和1.3%。
(四)财政收入逐季好转,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9万亿元,同比下降3.9%,好于预期。各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14.3%、-7.4%、4.7%、5.5%, 财政收入逐季好转。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8万亿元,同比下降7.3%,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01万亿元,同比下降0.9%,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4.7%。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15.43万亿元,同比下降2.3%, 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4.4%;非税收入2.86万亿元,同比下降11.7%,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6%。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6万亿元,同比增长2.8%,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51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3%。
(五)工业企业利润有所好转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1万亿元,同比增长0.8%;主营业务成本89.0万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利润总额6.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8%,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a。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15个行业减少。
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结果表明工业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趋稳。从盈利看,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有所下降,利润总额降幅较上年收窄。5000户工业企业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7%,增速比2019年b低4.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8%,降幅较2019年收窄5.5个百分点。从资产周转看,样本企业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较上年有所下降,营业周期有所延长。2020 年, 5000户工业企业存货周转率为5.5次,较上年低0.3次;总资产周转率为0.7次,较上年低0.1 次;营业周期为129.8天,较上年高7.6天。从资产负债率看,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有所下降。2020年末,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0%,较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流动比率为109.0%,较上年末上升1.6个百分点;速动比率为85.1%,较上年末提升2.3个百分点;利息保障倍数为5.7倍, 较上年末下降0.2。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增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末持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增长2.1%,比上年放缓3.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6,比上年缩小0.08。
(七)房地产销售稳步恢复,房地产贷款增速保持回落
房地产销售稳步恢复,房价总体稳定。2020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17.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6%,其中住宅销售15.4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2.7个和1.7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17.3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分别同比上涨3.7%和2.1%,涨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1个和1.5个百分点。
房地产贷款增速保持回落。截至2020年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49.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较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三、展望
2021年,金融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 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全力支持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精准滴灌作用,继续实施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大力支持普惠小微、乡村振兴、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发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加强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有序互联互通,提升债券违约处置效率。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加快完善外汇市场管理框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供给。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提高效率,更好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促进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聚焦主责主业,回归当地、回归本源,建立有效的治理制衡机制。改革优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实行业务分类核算,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
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金融风险全方位扫描预警。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以“在线修复”为主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化解重点区域金融风险,维护地方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聚焦早期纠正,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专业化、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加强预期管理,做好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加速器”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动员公共和私人部门资金支持绿色经济活动,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完善并统筹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通过商业信用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公开市场操作抵押品框架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探索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配合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经济体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本文摘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版权归中国人民银行所有!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