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2021年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与大类资产配置 详情

2021年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展望与大类资产配置

普益标准 / 2021-03-01 10:40:19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

二、中国宏观经济回顾

(一)GDP:经济韧性十足,“V”型修复反弹

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疫情冲击下出现大幅下滑,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得到有序推进,宏观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走出完美的“V”型修复反弹。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速水平,但明显的回升态势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

图6 实际GDP与GDP平减指数当季同比增速(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体来看,2020年二至四季度,实际GDP当季同比分别增长3.2%、4.9%和6.5%,增速不断加快;从累计值来看,2020年实际GDP同比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反弹明显,第一产业亦持续修复。四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第二产业GDP同比增速继续回升至6.8%,创201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第三产业GDP同比增速反弹至6.7%,已经十分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图7 三大产业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拉动作用(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截至2020年四季度,三大产业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拉动全部由负转正。第一产业在二季度就实现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正向拉动,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双双在三季度实现由负转正。单看三季度,第二产业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拉动作用略高于第三产业。然而第三产业在四季度实现了反超,成为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拉动作用最高的产业。

(二)进出口:外部需求强劲,贸易高速增长

2020年,中国进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3.6%,进口金额累计同比下降1.1%,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其中11月,中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1.1%,创出2018年2月以来的新高。在此基础上,12月进出口贸易顺差继续创造历史新高,达到781.74亿美元。

图8 进口金额、出口金额当月同比增速与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究其原因,主要是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带来的外需持续增长,特别是与防疫相关的医疗物资以及居家消费品。此外,进口替代效应持续以及汇率变动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处于2002年以来高位,且连续创出新高,海运需求高增有力地验证了外需旺盛。

图9 CCFI:综合指数

数据来源:交通部

分地区来看,受海外疫情影响,美、欧等经济体的复产复工仍存在较高不确定性,中国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显著上升。其中11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6.1%和8.6%,对美出口金额达到数据历史以来最高点。单从12月来看,虽然对美国出口金额比上月略微下滑,但是对欧盟出口金额创出新高。

图10 对美国、欧盟出口金额及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

(三)投资:基建快速反弹,地产景气回升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9%。分行业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4%,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下降2.2%。可见,基建和房地产开发仍是支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主要力量,制造业投资仍待恢复。

图1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除此之外,高技术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已经十分接近疫情前的水平。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1.5%、9.1%,增速全部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图12 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消费:就业总体稳定,消费仍待恢复

2020年,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前低后稳”的特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66万人,累计同比下降12.3%。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与去年同期持平,较年初高点下降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图13 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年初疫情的冲击下,由于场景的缺失,社会消费遭受了重创。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活动也逐渐开始复苏。从12月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4.9%,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行的趋势仍待反转。

图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分消费类型看,12月,商品零售和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恢复较好,分别同比增长5.2%和4.4%;受疫情影响最重的餐饮消费恢复较弱,相比去年同期仅增长0.4%。

(五)通胀:猪价拖累CPI由涨转跌,需求拉动PPI缓慢上行

受超强猪肉周期影响,外加疫情对生产端造成的严重冲击,CPI在年初一度突破5%,创2012年以来的新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以来,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严峻;此外,全球需求持续低迷,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核心CPI一路下行。在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的核心CPI继续走弱。

在年初的峰值过后,随着生猪产能恢复,供给持续改善,猪价步入下行通道。此外,复产复工稳步推进,生产端持续恢复,叠加去年高基数的影响,CPI也快速回落,并在11月由涨转跌,下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2月,在节前食品需求拉动下,CPI小幅上涨,再次回到正值区间。

图15 CPI:当月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6 CPI食品:当月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CPI相反,年初疫情对工业品价格的冲击较大,停工停产导致工业品需求大幅下滑,PPI也在年初经历了低谷。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逐渐恢复;与此同时,货币融资高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一系列因素推动PPI缓慢上行。从12月来看,PPI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4%,降幅较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图17 PPI:当月同比(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六)货币政策前松后稳,社会融资明显提速

202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稳增长”的逆周期调节阶段。1-4月,经济活动在疫情的影响下遭受严重冲击,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价降量宽的政策组合拳,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2)“精准导向”的总量边际收紧阶段。5-7月,随着经济见底反弹,生产逐步恢复,季度初期的资金套利空间也持续扩大,因此引导金融脱虚向实显得十分必要。央行一边采取价稳量宽的货币政策,一边加强金融监管,以实现“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目标。(3)政策稳健中性阶段。8月至今,在二季度GDP同比转为正增长后,旨在“稳增长”的货币政策刺激的必要性下降。在这个阶段,央行的货币政策以“稳”为主,并通过严监管来规范和引导投融资活动。

图18 实体经济流动性变化趋势(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看,2020年上半年因政策宽松,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差距缩小,二季度甚至出现R007与DR007倒挂的现象。随着宏观经济在三季度逐渐企稳,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回购利率反映的流动性分层开始显现。与此同时,信用债违约给债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带来考验,也使得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分化更加明显。

图19 银行与非银机构间的流动性差距(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

(七)财政政策积极有为,“新基建”扬帆起航

总体而言,2020年我国财政政策的总基调相当积极,较之近年的政策常态水平显著扩张。

从狭义财政来看,政府目标赤字率自2.8%提升至3.6%以上,为近十年的最高水平;对应赤字规模比去年大幅增加1万亿元至3.76万亿元;同时,央地财政计划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共计29980亿元。这两项措施共同对冲受疫情影响而出现下滑的财政收入增速。

从广义财政来看,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大幅扩容74%至3.75万亿元,同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换言之,202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在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的双重影响下,至少将增加2.6万亿元的债务收入,故2020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数的同比增长高达38%。

图20 目标财政赤字与目标赤字率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

图21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财政部

从支出分项来看,抗疫保障及偿债类支出在2020年明显提升,建设类支出占比降低。具体来看,1-11月债务付息支出占比从去年的3.5%上升至4.4%,累计同比增长16.1%,为各项支出之首,这与年中利率上行、年内到期债务量增多均有关联;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较去年提升2个百分点,累计同比增长9.8%,为第二大支出项;卫生健康支出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累计同比增长9.4%,为第三大支出项。后两者的高增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息息相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建相关的三项支出因此受到挤占而增速偏低,其中农林水事务累计同比增长7.7%,交通运输累计同比下降1.6%,而城乡社区事务累计同比下降24.0%。

图22 典型的公共财政支出分项(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外,为推动经济从疫情中快速复苏,新基建战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财政支出和社会投资的重要方向。随后,全国众多省市积极响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划,大力推动新基建的布局和落实。截至2020年10月,中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座,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国家电网开发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过103万个;推进智能制造、柔性定制,全国范围内“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1100个……就目前来看,新基建已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成为国家稳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